按1∶1复制的云冈12窟摄影卢绍庆
我正在看一尊高22厘米的砂岩彩绘菩萨立像。虽然腰部以上残失,但完全不影响透过那修长瘦削的身形、质朴流畅的帔帛,一窥来自多年前北魏时代艺术珍宝的风采。
这件展品正呈现在由浙江大学和山西省文物局主办、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和山西省云冈石窟研究院承办的“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与再现”特展上。
6月18日起,这场展览面向公众开启“云观展”,我们可在线欣赏从云冈石窟研究院考古发掘成果中精选出的件(套)文物;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和记录云冈石窟的中外学术文献、珍贵历史影像;同时,虚拟体验世界首个可移动3D打印数字化石窟“云冈第12窟”。
云冈石窟
没错,这是一座“行走”的千年石窟,它来到了杭州。
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当云冈石窟在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落成后,一个重要的文化枢纽就此建立,代表了当时中国北部艺术的最高水平:
云冈带着典型的皇家建筑风范、造像风格,迅速扩散辐射它特有的影响力,从北魏后来的首都洛阳,再向东影响到河北、山东,至东北最远端辽宁义县的佛教建筑。
这种文化艺术上的迸发,源于国家和文化重建过程中对各种途径的大胆探索。
云冈石窟是一座熔炉——两汉时期佛教东渐,起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建筑带着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文化元素,传入中国西域。但是,北魏的工匠决不全盘西化。他们首先坚持中国自己全套的建筑语言,继而有选择地选用外来之精华——他们把印度的佛塔浓缩在顶上的塔刹,底下照建中国式木结构楼阁。
龙首砂岩圆雕
通过种种中西文化合璧的“翻译”,北朝完成了石窟寺建筑的中国化工程。这是年前,中国所拥有的文化自信。
怪不得,年代北京大学的学生回忆起历史系罗新老师的课说,罗老师开一门叫《中国通史》,讲完魏晋南北朝,他就突然不讲了,因为“中国历史的青春期过去了”。
陶釉佛眼
木心先生也常说:“人一生的元气,要靠一点孩子气。”
年后,我国科学家掌握的这项全球领先的高新技术,将中国历史的青春期活生生带回到我们面前。
这扑面而来的文化自信,足以激发国民的使命感,成为国家新的发展力量。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有了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如果再有了本国的知识和趣味,创造力就会不自觉地强大起来。”
千年前的堂堂魏风,展现着千年来国家之泱泱气度。
(原标题《千年石窟泱泱气度》,作者章咪佳。编辑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