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表彰授牌。我省资溪县荣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并在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上作典型发言,同时新增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生态环境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全省已有靖安县、婺源县、井冈山市、崇义县、浮梁县、资溪县6个县(市)先后获评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三;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五,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地位。
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到“厚待青山得金山”。靖安县等六个县(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示范推广”的基本原则,有的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的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壮大“美丽经济”。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六个县(市)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作示范、勇争先”,他们“串珠成链”,在赣鄱大地上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靖安:升级绿色发展模式加速“两山”双向转化
构建大健康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壮大农旅结合产业园、推进大数据融合发展……靖安依托“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发展模式,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管护为基础,以“生态+大健康”产业为龙头,以强攻工业为重点,以兴农旺旅为支撑,唱响“有一种生活叫靖安”的品牌。
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靖安以红头文件禁伐阔叶林、主动缩减木材砍伐量,关停并转木竹加工企业多家;全县实施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成并运行覆盖11个乡镇的生活污水处理站96座,建设配套管网99.8千米;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厂1个,垃圾压缩转运站9个;继靖安“河长制”被中国改革网列为年最成功的改革案例之一,年11月,北潦河示范河湖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入选首批国家级示范河湖建设的河湖;推行“树保姆”管护模式,对全县近棵珍稀古树名木进行建档挂牌保护,确定专职人员担任“树保姆”。
加快绿色经济转型升级。靖安构建大健康产业,引进康疗养生、特色小镇、文创基地三类项目,着力构建“游、食、药、医、养、管”六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医院、金鸡山养生养老等项目。致力于绿色低碳工业,靖安将工业主攻方向锁定在硬质合金工具、绿色照明产业,仅江西缘生生物有限公司就投资20亿元。壮大农旅结合产业园,全县62个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认证面积16万亩,建成百香谷、象湖湾等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县休闲农业企业达家。在全省建成第一朵“生态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高新技术,对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并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转化路径。
全面加大生态体制机制创新。靖安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编制了《靖安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负面清单》,涉及11个行业、97类项目。近年来,全县先后否决了印染、铅蓄电池等项目多个,累计拒绝外来投资达多亿元;构建了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先后开展了环保“零点行动”、生态检察等专项行动,推出“互联网+森林公安”新模式。实行最严格的追责制度,靖安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评分占20%以上。
婺源: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勇当绿色崛起先锋
“杀猪封山”“封河禁渔”“生子种树”……婺源古人朴素的环境保护思想,催生了环境保护习俗。近年来,婺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出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的“婺源之路”。婺源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县、第二批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等30多张金牌名片。
“林长制”“河长制”“鸟长制”……婺源在“十三五”期末实现“零砍伐”;禁养,对全县多座山塘水库进行了回包,实行了人放天养;禁排,坚持招商引资、环保先行,7年以来,婺源关闭了近百家竹木加工企业,谢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近千个,主动关闭了近家污染严重企业。
山峦层林尽染,城乡鸟语花香,拥有“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在全省率先创建个自然保护小区,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工程。成立了“环保警察”,对全县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全县深入推进林长制、河长制、街长制、路长制,县乡村三级干部担任生态监管员,对全域生态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从“地无三尺平”的篁岭村,到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篁岭晒秋”不仅成为“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村还是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点。婺源依托生态优势,推进旅游提质升级,建设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健全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全域开发大格局,打造“全域、全时、全维”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大农业”转型升级,依托旅游推进“黄”旅融合(油菜、皇菊)、茶旅融合,全县有机产业蓬勃发展。
下一步,婺源将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着力推进生态产品的确权、量化、评估工作,加快建立生态权益资源库,构建分类合理、内容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搭建“两山银行”生态资源交易平台,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拓宽生态产品融资渠道,着力推动生态资产赋能增值。
奋进“十四五”,婺源将牢牢把握“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全面贯彻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进一步拓展“两山”转化通道,加快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井冈山:红色资源“兴”起来绿色优势“活”起来
连续十年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五年来全市造林绿化面积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6%以上;年空气优良率达99%,平均PM2.5浓度每立方米18微克,国考断面水质%达标……这一系列亮丽的数据背后,得益于井冈山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大力践行“两山”理念,让红色资源“兴”起来,绿色优势“活”起来。
翠竹挺拔、松柏苍劲的井冈山不仅山林绿,历史更红。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红绿结合、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井冈山积极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均顺利收官,打造了2个特色村点、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和0户美丽示范庭院,荣获全省“美丽宜居示范县”。
井冈山深入推进红色低碳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环境监察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
井冈山聚力推动“”富民产业,免费为群众提供茶苗余万株、果苗26万余株,新增茶果种植面积余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亩,清理撂荒土地亩,奈李、黄桃、蜜柚等生态果销售额突破1亿元。
井冈山坚定不移走生态工业之路,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食品加工“1+2”产业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现代化。秀狐科技、耀发光电、银泰福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一批有实力、无污染、有税收的项目陆续投产,新经济产业园、井财基金小镇建成运营,年总部企业纳税1.29亿元,引进投资基金86支、资金总规模超35亿元。
井冈山以“发展新业态、提升承载力”为重点,着力构建“全时、全域、全业”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井冈山推动红色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入选国家发改委和文旅部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红色培训在规范中继续领跑,目前已恢复到年同期水平。
接下来,井冈山将持续探索“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新模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在生态产品生产总值(GEP)核算、“红绿”融合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紧扣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定位,围绕生态产品、生态旅游等自然资源流转开发、森林碳汇等方面先行先试,争创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示范区。
崇义:“两山”双向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这个地方不仅山花烂漫,还有刺葡萄美酒和果酥饼干,既是美丽风景又是美丽经济。”日前,深圳游客陈先生参观崇义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后感叹道。近年来,崇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与治理并举,发展同创新齐飞,推进“两山”双向转化,引领县域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崇义严守国土空间开发红线,将46%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红线范围,区划保护生态公益林93.8万亩。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区总面积达52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7.27%。严守资源利用上线,强化土地、矿产、竹木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及退耕还林还草。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整合11个国有林场53.1万亩森林经营面积,森林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崇义率先在赣州建成县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深入实施城区“五尘三烟三气两禁”集中整治,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于二级标准。争取生态环境部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89亿元,重点推进河道底泥清淤处置、矿山废渣综合治理等21个项目,依法取缔、关停矿产品加工小作坊73家。投入余万元完成阳明湖整治,在赣州市率先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县财政出资收购饮用水源地林木.3亩,持续提升饮用水源地林木水源涵养功能。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崇义创新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投入3.5亿元建成三产融合示范产业园,积极搭建一站式孵化平台,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和龙头企业,推动刺葡萄、南酸枣、生态鱼、崇义水饺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全县绿色GDP贡献率超过60%,“三产融合”受惠农民约占全县农村人口36%,人均增收近0元。同时,崇义大力实施文旅融合战略,擦亮“阳明圣地、养生天堂”名片,形成一山一湖(阳明山、阳明湖)、一城一寨(阳明心城、阳明寨)、一碑一园(平茶寮碑、知行公园)、一馆一院(王阳明展览馆、阳明书院)等八大阳明文化交流平台。今年国庆节期间,仅上堡梯田单日接待游客量逾2万人,排名全省单个景区第15位、赣州市第1位,形成了以上堡梯田引爆崇义全域旅游的新局面。
浮梁:擦亮生态底色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区
点绿成金,茶叶年产值达6.62亿元;青花蓝、浮梁红、山水绿,乡愁神韵新浮梁,年全县公众对“两山”建设成效满意度达96%……今年以来,浮梁筑牢生态环境基础,擦亮生态底色;厚植绿色之基,做强生态产业;坚持创新,培育“两山”文化,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加快“两山”银行建设,把浮梁建设成“两山”实践创新区。
筑牢生态环境基础,擦亮生态底色。今年1至10月,浮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为天,空气优良率为99%;地表水水质及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为优,各断面优良率为%;浮梁现有森林.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4%,共有省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区7处、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共.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58.38%,位居全省前列。
厚植绿色之基,做强生态产业。浮梁凭借“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资源优势,以文化为媒,以茶为载体,积极推动“瓷+茶+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浮梁建成绿色有机茶园面积达20万亩,茶叶年产量1万吨;年,“浮梁茶”品牌评估价值达到28.23亿元,浮梁被评为全国茶业百强县、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挖掘瓷文化内涵,点亮“瓷之源”品牌。依托高岭国家矿山公园资源禀赋,保护一批古陶瓷文化遗址,培育一批先进陶瓷产业项目,健全先进陶瓷产业链。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森林+”绿色康养新业态;目前,全县拥有“绿、古、红”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瑶里样本”,“三生合一”美丽乡村振兴标杆“高岭·中国村样本”等。
坚持创新,建立“两山”转化长效机制。浮梁制定了《浮梁县“两山”实践创新区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两山”实践创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绿水青山保护机制,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为行动纲领,浮梁全面健全提升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路长制田长制,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绿色绩效考核评价,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境保护督查制度。建立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编制完善“两山”转化创新区规划和县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盘活全县生态资源资产,推动生态补偿。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机制。系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资溪:绿色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产业化
年资溪GEP总值为.92亿元,是当年GDP的8.1倍;收储山林16.8万亩,河湖水面亩,闲置农房、土地经营权等生态资源资产20余项,总价值超过10亿元……近年来,资溪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科技引领、绿色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国“两山”理论转化示范区、全国知名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赣闽绿色产业合作创新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的“三区一地”发展定位,逐绿前行、以绿生金、“点绿成精”,实现绿色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产业化,奋力开创新时代产业兴旺、生态一流、美丽幸福“纯净资溪”新画卷。
“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逐绿前行。早在2年,资溪就确定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通过实施“最优森林”“最净溪河”等工程,空气、水、土壤等指标持续在全省领跑,森林覆盖率高达87.7%,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高达89.58。资溪通过开展资源核查、明晰资源产权、精准核算价值,按照“到企”“到户”的原则,建立完善山林、土地、河道等产权及收益权确权登记制度,积极推动自然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从而把生态资源量化为生态资产。
推动生态资源转变为资本资金。资溪在全省率先创建“两山银行”服务中心,打通了“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换通道,从而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今年7月,资溪牵头制定的《“两山银行”运行管理规范》江西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建立生态资源收储中心,采取赎买、租赁等方式,推动山林、土地、流域等碎片化资源收储整合,实现资源集约化和规模化。建立生态资产交易中心,促进生态资产合法、有序流转,今年完成生态资产交易55笔、价值万元。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点绿成精”。资溪发挥面包产业比较优势和53万亩毛竹资源优势,形成了生态旅游、面包食品、竹木科技三大绿色产业,年完成生产总值45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63.2%。以“纯山净水、资源资溪”为主题,形成“资溪面包”“资溪白茶”“资溪山泉”等品牌,打造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年“资溪白茶”品牌评估价值达4.1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4.4%。释放“两山”转化红利,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财富,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目前,资溪毛竹林流转价格由之前的每亩每年12元涨到约80元。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其中4个村超过万元。
宜春市靖安生态环境局、上饶市婺源生态环境局、吉安市井冈山生态环境局、赣州市崇义生态环境局、景德镇市浮梁生态环境局、抚州市资溪生态环境局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