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许许多多的民族组成了我们国家大家庭。其中有许多民族少为大家了解,锡伯族就是其中一个民族。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民族。历史上又有须卜、室韦、失韦、席北、席伯、锡北等多种叫法记载,主要源于音译叫法不同导致。如今,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地,和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凤城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等地。锡伯族的历史起源一种说法是锡伯族是中国东北地区古鲜卑后人。鲜卑属于上古东胡的一支,西周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散居鲜卑山(大兴安岭)者便以鲜卑为名。东汉以前,其祖先拓拔鲜卑主要活动在以大兴安岭“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带,以渔猎为生。原臣属匈奴的鲜卑人,逐渐强大起来,到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形成几个大的部落,陆续扩张南迁至中原地区,并建有国家政权。慕容氏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有南凉。拓跋氏建有代,后改称魏,史称北魏。自北魏以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在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并融入汉族。当拓跋鲜卑(北部鲜卑)的主体不断南迁并入主中原时,其中一部分仍居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及黑龙江、嫩江、辽河流域一带,这部分人后来被称为“失韦”,也就是今天锡伯族的来源。锡伯族西迁历史乾隆二十九年(),锡伯族官兵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人,由满族官员率领,从东北出发,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戍边屯守,自此,这部分锡伯人在新疆扎根繁衍至今,如今新疆地区的察布查尔的锡伯人都是当年这些西迁锡伯人的后裔。从地图上看,当时的西迁是一项浩大的迁徙工程,跨越的空间时间维度巨大,人数众多,据说迁徙到达新疆之时,由于途中生育,锡伯族人数已达到人之多。他们横贯了整个中国,可以想象当时的条件,如此长距离的迁徙有多艰难,风霜雨雪,舟车劳顿,离家戍边....锡伯族语言文化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锡伯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霍城、塔城、巩留、伊宁,乌鲁木齐等地。与同语支的满语相比,80%以上词汇都借用于满语。据史料记载,清代以前,锡伯族使用一种“非清非蒙”的语言。很多人认为,此语言叫“吉甫西”语,锡伯族被满族征服、编入满洲八旗之后,被满族同化,才逐渐改用了满语。当然,在没有确切史料的情况下,对这种观点,不可轻下定论。年,一部分锡伯族军民迁到新疆伊犁,使锡伯语口语得到新的发展,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可以说,当今的锡伯语言文字乃满语满文的继续。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创制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年),而完善于崇祯五年(年)后来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但应注意,锡伯语并不等同于满语。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字母的基本笔画有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尾,以及各种方向不同的撇和连接字母的竖线。书写顺序为从上到下,行款为从左至右,使用一般文字通用的标点符号。有一个说法是,居住在新疆伊犁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锡伯族文化另一个令人吃惊的是,尽管已经西迁至新疆这样一个中亚族群聚居的地方数百年了,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东北故乡文化的底子。例如,他们的语言和满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的习俗仍然继承故乡不变,许多风俗文化像舞蹈、射箭、唱歌都和新疆本地周边民族截然不同,而且他们保持着锡伯族血统独立,较少与当地维、哈、乌、塔等族通婚,在一个多民族环境中,能够一直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稳定,不间断的传承至今,实属不易,可见,锡伯族是一个充满智慧、活力、团结的民族。民族英雄图伯特锡伯人的民族英雄是图伯特,他的最大贡献是带领锡伯人开凿了一条生命之渠――察布查尔大渠。当年,戍边新疆已久的锡伯族人经过繁衍生息,人口繁盛,渔猎已无法满足生存发展,急需开垦土地,而要开垦土地发展种植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水。年,图伯特带领锡伯官兵开挖察布查尔大渠,历时七年,在荒滩戈壁上开凿出了一条长达多公里的生命之渠。察布查尔周边地势基本都是山脉,可以想象工程有多么巨大。如今,察布查尔大渠已经奔流不息了多年,它成就了察布查尔锡伯族人的生存发展,造就了塞外江南绿洲,养育着锡伯族人。明星佟丽娅就是新疆锡伯族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