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怀,为什么会叫仁怀

仁怀文史专家穆升凡先生的《仁怀地名故事》一文,讲解了十多个仁怀地名的来历。今天起,咱们用几天来读篇文章,跟着穆升凡先生游历酒都仁怀。以下是穆升凡先生原文第一、第二节:

(一)仁怀市

宋大观三年(年),赤水河流域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归顺宋王朝。六月甲戌日即六月初一日,朝廷下诏建仁怀县,治所在复兴场(今赤水市复兴镇),仁怀之名自此始。“仁怀”是取“布施仁爱之心,怀柔边远之民”的意思。

宋宣和三年(年)七月,改仁怀县为仁怀堡。

元至元二十九年(年),设仁怀等处长官司。明洪武四年(年),设仁怀、儒溪等里,为播州54里之数。

明万历二十八年(年),朝廷平播,次年播州改土归流,复建仁怀县。这时的仁怀县,包括今天仁怀、赤水、习水三县(市)地域,治所在留元坝,即今赤水市城区。

仁怀县政府治所于清雍正八年(年)九月十四日从留元坝迁到李博里生界宝峰寺,雍正十三年(年)九月初十迁安罗里亭子坝,后名中枢。仁怀县治所迁离留元后,即先后析出今赤水市,习水县地。

年2月3日,仁怀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茅台镇,年10月迁回中枢原址。

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仁怀县,以仁怀县所辖地域建仁怀市,由贵州省直管,遵义市代管。

年12月1日,仁怀市人民政府迁杨保坝酒都新区,即今盐津街道市府路1号。

仁怀不仅有国酒茅台享誉世界,而且也初步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区域白酒生产规模与文化特征,形成了酒文化的健康形态,因此,于年7月17日得誉名“中国酒都”。

(二)因兵器得名的耙梳屯

耙梳屯,位于仁怀市喜头镇联合村。屯,是古代军队驻扎的地方,亦作营。宋代杨代土司统辖了赤水河流域,便在各要设军事营寨,以卫安全。在仁怀第七高峰之一碗井东西便设置了耙梳屯、闵山屯。

明万历二十九年(年),播州改土归流,置遵义军民府,下辖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县及真安州。同时,设威远卫,派兵在各要险地方屯守,耙梳屯仍为威远卫屯兵之所。

耙梳屯,古为驿道,据《华阳国志图解补志》载,楚国大将庄蹻入滇就从这里经过。这里还遗留下一个地名叫通达坪。这里,大山、大山寨、一碗井、马鬃岭、陈家山、白杨山、新寨、幺儿寨等山峰高耸入云,一水从中穿插而过,形成一个天然的山间村寨。四围皆低,此处独高,与遵义县大溪里闵山屯连成一体,成为一道东西走向,横亘二十余里的军事屏障,北扼二郎坝而涉合江,南通遵义而向贵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当时,驻扎于这里的官兵头领使用一件铁钉耙兵器,老百姓不知兵器名称,只觉得那兵器像耕地用的耙梳,于是就把这地方称作“耙梳屯”,一直沿用至今。

耙梳屯这曾经屯兵之地,后来几度有重要战争发生。

清咸丰十一年(年)七月十三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将曾广依率部进入耙梳屯。贵州巡抚窦俸家急令团总秦时汶、陈映奎、陈元勋、唐春、徐振举等率兵练阻击太平军。激战,太平军先锋官郑易昌、孔凡洪、李亭湖、杨道友阵亡。双方死伤惨重,百姓多罹难。

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后,3月25日,毛泽东率军委纵队于中午时分进入耙梳屯,随即向闷头台转战而去。晚上,有张队长率某分队驻石火炉穆大朝家。穆大朝送去20多个鸡蛋,红军张队长给了一块银元。有王二顺为红军带路至天子庙才回来。

年8月17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一三九团三营三个连在张营参谋长指挥下,经耙梳进军喜头,击溃了盘踞在喜头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正式建立了喜头区公所。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