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里看遵义城

解放前的遵义会议会址

解放前后的丰乐桥(迎红桥)很荒凉,解放军就是从桥左面入城的

解放后的大十字有理发店、铁匠铺等,民居都是木头房子

子尹路中段

在李连昌的印象中,年左右,老城公园路口砖木结构的川剧院新修完成

杨敏志出生在杨柳街,通过他的描述可以了解到,杨柳街与今相比除了宽窄度没变,布局已发生改变

■记者陈果

年1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湖南进入贵州边境,4日解放天柱。遵义人民盼望解放军的到来,犹如大旱之望云霓。11月21日,老百姓欢天喜地涌上街头,终于迎来解放军进城。回首此情此景,依稀犹在眼前。

70年过去,又是一个金灿灿的秋天。70年的风风雨雨,70年的沧桑巨变,70年的艰苦奋斗……如今,遵义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在这个金秋再度回首,把目光投向遵义解放时的那些人、那些事……

川剧院原在丁字口

水硐街成了碧云路

75岁的李连昌先生原任遵义市(今红花岗区)《城乡建设志》副主编,又是土生土长的遵义人,基于此,他对遵义历史及地方文化较熟悉。尽管遵义解放时李连昌只有5岁,但作为一名“老遵义”,他对老遵义城的变化依旧记忆犹新。特别是听李连昌回忆4岁时,随父母在丁字口转盘处川剧院看戏的场景,听他描述湘江河两岸吊脚楼的“盛况”,饶有意思。

“父母喜欢看戏,我最喜欢跟着他们去凑热闹,四五岁已有记忆,我清楚记得解放前的川剧院是用竹子搭建的……”在李连昌的描述中,我们得知作为遵义主城区中心地段的丁字口在解放前就很热闹。现百货大楼原址是遵义川剧院,当时的剧场和舞台都是用竹子搭建的,包括拱形的剧院顶部。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开始受到重视,年左右,政府在老城公园路口新修一个砖木结构的川剧院,剧院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有十几步五六米宽的石台阶直通剧院三道大门,造型雄伟极为醒目。剧院里面中空宽敞,可容纳千人左右。那时候在遵义川剧很流行,每天入夜时分,看戏的、卖夜宵和卖瓜子的、无事来凑热闹的人聚集在川剧院门口,人头攒动。

川剧院从丁字口搬迁后,年政府在原址修起了遵义百货公司大楼,是当时遵义最高的楼房,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当时因建筑材料缺乏,修建百货大楼只能用砖木。到了上世纪80年代,百货大楼的地板、楼梯磨损严重,建筑主体陈旧不堪。此过,随着遵义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需求越来越高,这座曾经令遵义人民引以为傲的建筑原址拆除重建。

此外,穿城而过的湘江河与丁字口相得益彰,河岸两边好多人家都在屋后修有吊脚楼,用柱头插在河里搭成框架,铺上木板就成为河上的阳台。阳台上可以晾晒衣物,或吃饭喝茶、打牌聊天。下面流水潺潺,鱼儿穿梭游戏,居住在这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色,颇有趣味。不过,社会要不断发展,遵义城解放后,加强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年西岸修建红花冈剧院,次年湘江东岸又改造新华路修建河滨公园,这样两岸的吊脚楼才被拆除,那些故事只留在了一些老人的记忆里。

李连昌还向记者介绍,当年解放军从湄潭、贵阳两个方向进城,兵贵神速,老百姓一觉醒来,遵义就解放了。迎红桥(当时叫丰乐桥)是年中央红军进入遵义的必经之路,那一片是老遵义城的城郊,只有散居住户,未成形成集市。而今的迎红桥附近,高楼林立,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厦和餐饮店。当年解放军进城后从今步行街进入老城,这条步行街数百年来就是新城进入老城的主干道。年,为了缓解老城交通压力,原来的水硐街被辟为碧云路,主干道现在成了禁止车辆通行的步行街;而原来的水硐街不过是一条石板巷子,现在却成为了老城主干道,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每天车来人往,真是旧貌换新颜。

一个“秘密”黑箱子

让她70年难忘

说起遵义的文化世家,有东门周家、南门李家、西门蔡家、北门蹇家等。我们此次拜访的是南门李氏家族后人——今年88岁的李永颐老人。老人的家族有十多代人居住在老城南门石家堡3—6号,即现在的省军区遵义离职干部休养所红砖墙至凤凰国际小区红砖墙外的范围(包括上至长城游泳池一带,下至官井农贸市场口的部分区域)。

—年,石家堡区域的大部分房子被政府征用,小部分作为李氏家族的私房。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发展的需要,石家堡早已拆除,周边建起了高楼、农贸市场。对于解放前老城的样貌,从小生长于此的李永颐老人当然非常熟悉,大十字、水硐街、子尹路等,这些地方,她闭着眼睛都能比划出来。除了给记者介绍解放前老遵义城的样子,老人还说了一段解放遵义前夕,年仅十多岁的她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协助七叔潘明挥为和平解放遵义作贡献的故事。

潘明挥年出生于原遵义县泮水镇街上,父亲潘国清和黔省要人王家烈曾同是周西成的幕僚,颇有交情。从年开始,潘明挥就在遵义地下党负责人杨天源与谢树中等的影响和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年11月中旬,潘明挥住进石家堡,躲在正房的天花板楼顶上。当时,父母安排年少的李永颐给潘明挥送饭,对方也交给了她一个“任务”。

“他喊我把一个黑箱子藏起来,一定要藏在家里找不到的地方,我当时并不知道那个黑箱子里面有什么东西,也不敢多问,就把黑箱子藏到了家中专门堆破烂杂物、臭不可闻的楼台内,我钻出来的时候又脏又臭。”李永颐回忆说。直到遵义解放前一天深夜,潘明挥悄悄来到石家堡,要李永颐取出藏匿的小木箱。打开一看,才发现是迎接解放的标语,还有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秧歌曲等。潘明挥取走小木箱时对李永颐说:“谢谢!等有空,我来教你扭秧歌。”

解放之初,潘明挥在遵义军分区政治部任交际科长。年,全家迁居贵阳,潘明挥以“军代表”“艺术科主任”双重身份被派到贵阳师范学院工作。时至今日,遵义老城的变化日新月异,但这段故事仍深刻烙印在李永颐的记忆中。

杨柳街的流浪汉

“真身”是位地下党

杨敏志是遵义的老摄影者了,虽然已近80岁高龄,但他一直在努力记录着遵义城市变化的点滴。如今在老人手里有不少老遵义城的照片。此次,他不仅向记者展示了原老城的照片,还说起一件解放遵义时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

杨敏志的外婆家住老城杨柳街,靠做水果生意维持生计,出生在外婆家的他对杨柳街特别熟悉。8岁的杨敏志在杨柳街总会看到一个操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穿得破破烂烂,每到中午就提着几只死耗子沿街叫卖耗子药。听外婆说,这个流浪男子还经常帮别人打短工,大家都很同情他,所以杨柳街的街坊都对这个外乡流浪汉很友好。

解放军进城后的一天,杨敏志的外公担着一挑水果回来后兴奋地说,他在丁字口绸缎铺门口看到那个卖耗子药的外乡人了,腰上别着小手枪,还领着一支队伍。这时,杨柳街的街坊们才知道,那个卖耗子药的男子原来是地下党。

“临近解放时,有钱的地主老财们都带着家小逃到乡下去了。”杨敏志回忆说,他和外公外婆一直留在城里。他还记得外公从门缝里偷偷往外看,发现杨柳街停放着一排排整齐的机枪、大炮,还有榴弹炮等。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街上的这些人是进城的解放军。为了不打扰老百姓,他们就悄悄露宿在街上,一直到天亮才跟大家表明身份,说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遵义城的解放是很安静的,没有听到一声枪响,老百姓感到非常安全。”杨敏志说。

(编辑:卢龙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