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庙宇河北阁院寺

简介:

八大辽构:应县木塔、义县奉国寺大殿、大同善化寺大雄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蓟县独乐寺观音殿、独乐寺山门、高碑店开善寺大殿、涞源阁院寺文殊殿。

这次说的阁院寺是在河北保定市涞源县县城里面,历经战乱和自然灾害,在县城里面还能保存年以上的建筑可真不多,大多数能留存下来的古建筑要么因为藏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没被发现而未被破坏,要么就是原来繁华的地方没落了没人糟蹋了而得以幸存。而涞源这个地方历来就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啊,白求恩还在这里参加过革命战争呢,所以能有个辽代建筑活生生的站立千年实属难能可贵,关键这个建筑还给了人们太多意外的惊喜,不评个国保都有点对不起他。

年12月,阁院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县城中部,旧县城鼓楼西侧城墙内。

年代:阁院寺,"东汉时创建,唐时重修",现存最早的建筑是辽初修建的文殊殿。阁院寺相传始建于东汉时期(公元25~年),唐代时曾重建。辽代时又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现存建筑多保留有辽代的建筑特点。阁院寺的主体建筑文殊殿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年)

面积:阁院寺面积约平方米,寺内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东西配殿、藏经楼、东西禅房等建筑。

阁院寺总平面图

布局:阁院寺明代以前称阁子院,是一座以二层阁楼阁为主的寺院,现在文殊殿后面有一个废弃的台基,是当年阁楼的旧址。对照现存其他辽代寺院格局推断,阁子院最初的布局应该是前殿加阁楼形制,面积不大,类似蓟县独乐寺,阁楼是主体。后来阁楼损毁,明代嘉靖年间寺院扩大,前面修了山门、北面在新址上修了藏经楼,东西两路建有禅房,位于中间的文殊殿保留了下来,成为寺院核心。

天王殿(山门,清代)

东侧配殿

西侧配殿

阁院寺东南角的大铁钟,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铁钟,铸于辽天庆四年(年),钟高1.6米,口径1.5米,重约斤。

藏经楼(清代)

建筑形制:

文殊殿面近于正方形,建筑面积平方米,单檐歇山式布瓦顶。绿琉璃螭吻,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台上植有两棵古松,殿前有辽代铁钟一口,经幢二通。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袱,通檐用三柱,四椽栿上托三椽袱,再由驼峰架平梁,由下往上分别有元泰定、明正德、明嘉靖三处重修题记。大殿采用减柱法,仅有后金柱两根,用料粗壮,直接承托平梁,后期维修时加前柱两根支撑,斗拱为五铺作偷心造,彩绘为明绘。

东立面

纵剖面

横剖面

文殊殿正面(南面)

文殊殿的北面

文殊殿前月台

柱头有普拍方,阑额与普拍方均过柱出头,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抄,跳头令栱托橑风槫,两次间各用一朵补间铺作,跳头不用令栱,补间铺作通过直枓和驼峰落于普拍方上。古建筑专家莫宗江是这样评价文殊殿斗拱的:“结构如此严密,整齐而富于变化,呼应联络而又自然和谐,每个部分都处理得这样干净利落,整个斗拱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整块木头的雕刻。这充分显示了辽代工匠运用斗拱结构熟练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地步。”

文殊殿转角辅作

柱头辅作

大殿梁架采用四椽栿对乳栿,第二层三椽栿对剳牵,其上是平梁,各层梁间用托脚,平梁之上通过叉手、蜀柱和驼峰承托脊槫,各层梁和串排列紧密,中间只留出了很小的空间。

文殊殿梁架,四椽栿对后乳袱通檐用三柱。

殿内构造

在文殊殿正门,有两处历经千年风吹日晒至今仍保持完好的辽代棂花格子门窗。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仍在使用的木窗棂之一,被称为木雕孤品。

(这些小人像不像北京奥运会“中国印”)

价值:文殊殿现存木结构为辽代遗物,为目前仅存世的八大辽代建筑之一,是辽初官式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古建史上,它的减柱造、斗拱、窗棂、壁画、外沿彩绘及殿内原来的肉身像和院子东南角的古钟,是阁院寺的"七绝"。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全国唯一的三开间、方形,减柱造殿宇;这种格局是全国唯一。

据专家考证,其建筑规模、保存完好程度和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为现存辽代古建筑之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