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明代辽东防御体系历经洗礼的演变与独特

明代辽东地区是明朝北方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朝与女真、蒙古等外族的冲突和交流的主要战场。明朝在辽东建立了一套由城镇和边墙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边境形势和敌对势力的威胁。这一防御体系在明代历经了多次演变和调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明初辽东防御体系的雏形

明初,明朝刚刚完成对辽东地区的军事争夺,城镇和边墙成为辽东军事防御的重要依托。根据《辽东志》《全辽志》等史书的记载,洪武四年(年),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明廷随即在刘益势力范围内的得利赢城设置辽东卫。

但此时明朝对辽东的控制范围仅限于沿海半岛部分地区。直到洪武五年(年)明军夺取辽阳城后,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构建才逐渐开始,最初防御体系由城镇建设和卫所设置共同构成,边墙建设略晚于二者。

辽东城镇建设和卫所设置互为表里。明初辽东的卫所设置是战争具体进程的直接产物,明军的攻守进退是设置卫所的前提条件,两者息息相关。军事态势直接影响城镇建设的脚步,有了城镇,卫所才有建置之依托。

洪武四年,明朝“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总辖辽东诸卫军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可见卫所设置与城镇建设几乎同步。关于辽东卫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学界虽有不同见解,但在洪武、永乐两朝已基本完成了对辽东卫所的设置是可以确定的。

洪武八年(年),明朝在定辽都卫基础上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设在辽阳城,辽阳成为辽东军事、政治中心,独立担负军事、行政职责。辽东都司开始成为明朝在东北边疆实施管辖和军事防御的基础与前沿。

洪武二十年(年),纳哈出降明,辽东北部战事基本结束。洪武二十八年(年),明朝初步解除了女真对开原地区的威胁,辽东都司辖境范围基本确定,城镇建设开始加快。

城镇在古代军事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可以为士兵提供军事保障外,城镇本身也是可攻可守的基地和堡垒。明朝建立之前辽东地区原有的一些城镇,经历元末战争后有些已经荒废。这些旧城、遗址被明朝一并继承。

辽东地处边疆,环境恶劣,经济落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建造新城难度极大。因此,在辽东卫城及其以上级别的城镇中,除右屯城为永乐朝徐琦、李通二人新修之外,其余诸城皆为洪武朝在原有旧址、土城基础上翻修而成。在《辽东志》《全辽志》等史书中所采用的“仍旧”“因旧”等字样足以证明这一点。

同时,基层堡城的建设也在洪武朝展开。堡城的规模相较于卫城、所城而言明显缩小,屯兵四百余人,具体到明初而言,准确记述的史料也比较匮乏。

根据《四镇三关志》的记载,洪武朝辽阳周边修有堡城6座,开原周边修有堡城9座,沈阳周边修有堡城5座,义州周边修有堡城7座。

边墙是明代辽东长城的别称,明代长城依照就地取材的原则,加之明后期的修缮、加固,辽东边墙基本为砖石材料构成。依照明制,辽东边墙由“垣”“堑”“台”“空”四部分构成,除自身墙体外,其内外还配有女墙、障墙、敌台、关口等设施。与城镇不同,明代辽东边墙多为新修。

学界一种观点认为:明代边墙修筑的初衷是加强实土卫所与羁縻卫所之间的军事防御。若以此为标准,辽东边墙的有效修筑时间应为正统二年(年),正统朝基本完成了辽东西部、北部的边墙修筑。

洪武年间,明朝在辽东旧址基础上修筑包括辽阳在内共1座卫城,新修堡城至少27座。这些城镇自山海关向东,经广宁、海州、辽阳三城后,分别转向东北的开原、铁岭和东南的鸭绿江北岸,加上辽南沿海的金、复、盖三城,形成了对辽东全域的合围。

虽然辽东都司在永乐朝已于辽河一带始筑边墙,但直到正统朝才初具规模。可见,明初辽东防御体系并不完整,最初仅由城镇体系构成,城镇体系初具雏形后边墙建设才真正开始。

防御体系的形成与河西地位的提升

永乐年间,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永乐初年,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防御主要面对的是女真的威胁。永乐三年(年),明朝在辽东设置了四镇,即河西、开原、铁岭、义州,以加强对辽东北部地区的控制。

四镇是明朝在辽东最高级别的军事行政机构,其下设卫所堡等,统领辽东军事。四镇的设置标志着明朝对辽东地区的管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为辽东防御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永乐十一年(年),明朝在河西镇设立了河西都司,治所设在沈阳城。河西都司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第二个都司,其下辖河西、开原、铁岭三镇,以及鸭绿江北岸的金州、复州、盖州等地。河西都司的设置使得河西地区成为辽东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沈阳城也成为辽东北部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

永乐十八年(年),明朝在河西都司基础上设置了河西行省,治所仍在沈阳城。河西行省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第一个行省,其下辖河西、开原、铁岭三镇,以及鸭绿江北岸和南岸的金州、复州、盖州、海州等地。河西行省的设置使得河西地区成为辽东防御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沈阳城也成为辽东全域的军事政治中心。

永乐二十二年(年),明朝将辽阳都司并入河西行省,使得河西行省下辖四镇十八卫五十八所一百零八堡。此时,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由城镇和边墙共同构成。城镇方面,以沈阳城为中心,向外分布有四镇十八卫五十八所一百零八堡等城镇。边墙方面,以山海关为起点,向东北延伸至鸭绿江口附近,全长约公里。

永乐朝对辽东城镇和边墙的建设和修缮有重大贡献。永乐初年,在原有堡城基础上增修了多座堡城,并将其规模扩大至千人以上。永乐十三年(5年),明朝开始修筑右屯城(今锦州市义县),这是明代唯一一座新建立的卫城。右屯城位于鸭绿江北岸,与金州相对峙,是明朝与女真交流和冲突的重要场所。右屯城建成后,明朝在鸭绿江北岸形成了金、复、盖、右四城相互呼应的阵势。

永乐十五年(7年),明朝开始修筑山海关至鸭绿江口附近的长城,即辽东边墙。边墙的修筑是明朝对辽东防御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明朝对辽东地区的有效控制的体现。边墙的修筑主要是为了防止女真、蒙古等外族的侵扰,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辽东内部居民的管理和监督。边墙的修筑历经永乐、宣德、正统三朝,直到正统十四年(年)才基本完成。

永乐年间,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由城镇和边墙共同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网络。河西地区作为辽东防御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地位不断提升,沈阳城也成为辽东全域的军事政治中心。

辽东防御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正统年间,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遭遇了一些挑战和变化。正统初年,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防御主要面对的是蒙古的威胁。正统三年(年),蒙古达延汗率军入侵辽东,攻破了河西、开原、铁岭等地的多座城镇,给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明朝为了应对蒙古的侵扰,加强了辽东城镇和边墙的修缮和加固,同时也调整了辽东的军事行政机构和屯田制度。

正统四年(年),明朝在河西行省基础上设置了辽东行省,治所仍在沈阳城。辽东行省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第二个行省,其下辖四镇十八卫五十八所一百零八堡等地。辽东行省的设置使得河西行省改为辽阳行省,治所仍在辽阳城。辽阳行省下辖辽阳、海州、广宁三卫等地。两个行省的设置使得辽东地区分为河西和河东两个军事区域,各自负责其所属地区的防御和管理。

正统五年(年),明朝开始修筑河西至鸭绿江口附近的长城,即河西长城。河西长城是明朝在辽东修筑的第二条长城,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河西地区的防御,同时也是为了与河东长城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长城体系。河西长城的修筑历经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直到天顺六年(年)才基本完成。

正统十四年(年),明朝在辽东设置了三关,即山海关、锦州关、盖州关。三关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最高级别的军事关隘,其作用是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和监督,同时也是为了阻止外族的入侵和内部居民的逃亡。三关的设置标志着明朝对辽东地区实施了更严格的封闭政策,也反映了明朝对边境形势的担忧和不安。

正统年间,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经历了一些调整和完善。城镇方面,以沈阳城和辽阳城为中心,向外分布有四镇十八卫五十八所一百零八堡等城镇。边墙方面,以山海关为起点,向东北延伸至鸭绿江口附近,全长约公里。三关方面,以山海关为首要关隘,向东北分布有锦州关、盖州关等关隘。这些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军事防御网络。

辽东防御体系的衰落与危机

成化年间,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遭遇了严重的衰落和危机。成化初年,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防御主要面对的是女真的威胁。成化三年(年),女真首领哈达率军入侵辽东,攻破了河西、开原、铁岭等地的多座城镇,给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明朝为了应对女真的侵扰,派遣了大量的援军和粮草,同时也加强了辽东城镇和边墙的修缮和加固,但效果不佳。

成化八年(2年),明朝在辽东设置了四镇都督府,治所设在沈阳城。四镇都督府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最高级别的军事行政机构,其下辖四镇十八卫五十八所一百零八堡等地。

四镇都督府的设置使得辽东行省和辽阳行省被撤销,河西和河东两个军事区域被合并为一个军事区域。四镇都督府的设置是明朝对辽东防御体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辽东地区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同时也是为了简化军事行政机构和节省开支。

成化十二年(6年),明朝在辽东设置了三卫,即河西卫、开原卫、铁岭卫。三卫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新型军事行政机构,其作用是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的防御和管理,同时也是为了与四镇都督府相配合,形成一个分层次的军事体系。

三卫的设置使得河西、开原、铁岭三镇被撤销,义州镇被并入河西卫。三卫的设置是明朝对辽东防御体系的一次微调,其目的是为了适应边境形势的变化和优化军事布局。

成化十五年(9年),明朝在辽东设置了三司,即山海关司、锦州司、盖州司。三司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新型军事关隘机构,其作用是为了加强对三关地区的控制和监督,同时也是为了与四镇都督府相配合,形成一个分层次的关隘体系。三司的设置使得山海关、锦州关、盖州关被提升为司级单位,并增设了一些新设施和人员。三司的设置是明朝对辽东防御体系的一次微调,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关隘形势的变化和优化关隘布局。

成化年间,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经历了一些衰落和危机。城镇方面,以沈阳城为中心,向外分布有三卫十八所一百零八堡等城镇。边墙方面,以山海关为起点,向东北延伸至鸭绿江口附近,全长约公里。三司方面,以山海关为首要关隘,向东北分布有锦州司、盖州司等关隘。这些构成了一个相对衰落和危机的军事防御网络。

辽东防御体系的意义与启示

明代辽东防御体系是明朝在东北边疆建立和维持的一套由城镇和边墙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网络,它在明代历经了多次演变和调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辽东防御体系对明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