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贵州的集市多以动物命名,猪场

贵州民间呼集市为场,贵州的集市大多设置于村落密集,人口密度较高,物产丰富的村镇内。由于集市的设立经常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所以场市的选择除了具有商业价值自发固定之外大多由当地的乡绅或者土司倡立,地方官府发于执照称为“场头”。其场名多按十二生肖分别取名,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场。由于山箐草深,经常有老虎出没伤害人蓄,为了避讳起见,有的地区不以虎场为名,往往以猫场代之。现在往往又把“羊场”改为了“羊昌”。“猪场”改为“朱昌”或者改为“珠藏”不知道是什么道理,有知道的读者请在下面留言,这种以十二生肖为市场命名的州县大多位于贵阳以西的地区,由于名字太过于普遍,有的州县甚至同名的市场多达几个。如清代的镇宁州则有马场者四,为了区别开来,分别命名为郎洞马场,下马场,曾周马场。郎洞范围内又有两个马场,先前的马场称为旧场,后建的马场称为新场。这种地名如今也容易混淆,特别是鸡场镇。在毕节和六盘水地区往往鸡场的地名就有好多个,坐车的话司机都要问一句“你要去哪里的鸡场”也算贵州高原的一大特色。《苗俗纪闻》所载:贸易以所属为场,如寅为虎场,卯为兔场,各有分地不相絮。其同一场者,加大小或新旧字样以别之,或冠以地名。但是在贵州的黔东北,黔东南地区以十二生肖为场市命名的比较少见。但是不论以何种命名,每个场市都有固定的场期。《遵义府志》风俗载:“各场聚市有期。有一六者,有二七者,有三八,四九者。要以五日一次,又有期鼠,马者,期牛,羊者,各以期所属日支为市。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供求量的增加,为了满足交易量只能缩短市场的场期,如余庆县城的集市,在明代赶丑、未场。清代改为了逢三,逢六,逢九场,基本上间隔三天就要赶一次。

清末繁华的安顺府

贵州集市的分布规律

而且从集市数量上来说,人口密度越高,汉族比例越大的地区市场密度最高。这类地方多位于安顺府,大定府和兴义府。而黔东南,黔南以及铜仁等地市场数量就比较少了。全省市场最多的是镇宁州,共有大小场市40余处,其次为普安厅(今天的盘州市)共有38处。最少的乃丹江厅(雷山县)清平县(凯里)罗斛州(罗甸县)仅有一处场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多,场数也逐渐扩大。正如《清高宗实录》所载,乾隆四年古州总兵韩勋奏:苗疆向无市廛,近年新立市场,各寨苗民商贩按期交易称便。《黔南识略》载:归化厅(今紫云县)乾隆时有场市15个,到了咸丰时发展为23个,即使在少数民族众多的清江厅(今剑河县)。乾隆八年只有清江厅城和湳洞司两处集市,到了光绪年间已经增加到了17处,但是由于战乱频繁,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且苗侗民族长期生活在自然经济的环境里,缺乏商品意识。集市并不是很活跃,故很多集市多被取消合并,留下来的并不多。

清朝末年定番州(惠水县)赶集

古代贵州的交通条件和运输能力比较差,集镇的密度要比现在高,距离都在10公里到15公里之间。方便各个乡村的生产生活需求。以县城为中心,各个集镇星罗棋布,如平远州(织金县)15个集镇的分布情况是,州城东25里有小虎场,60里有化溪蛇场,70里有牛场,80里有龙场,90里有马场、虎场;州城西70里有马场,州城南40里有猪场。在贵州西部地区河流通航条件差,集镇多数分布于山间坝子和半山腰平地,在黔东南和乌江沿岸乡镇和县城多沿江分布。如黔东南州台江县的施洞镇,苗语称为zangxxiangx展响。意为“赶集的平地”,素有苗疆门户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清水江边的一处商业集散地。如天柱县的白市镇和江东乡,仅仅隔了一条清水江,距离不过数公里居然有两处集镇,明显便是人民群众对于商品贸易的需求与地方士绅之间争夺场市的产物。

江边赶场

清末崛起的黔北四大名场

黔北四大名场民间所称:一打鼓、二永兴、三茅台、四鸭溪。打鼓新场为今天的金沙县城,永兴场在湄潭县,茅台场在仁怀市,鸭溪场在遵义县(播州区)。而打鼓又居四场之冠.打鼓乃新民里属打鼓寨的简称。原在打鼓寨东临的永丰里设有场市,名永兴场。因打鼓寨地势平坦开阔,附近村落多,是通往四川的交通要道。在省内可经黔西往毕节,经鸭池河至安顺,从六广河至贵阳,是省内外商旅的中间歇停地。当地士绅凭借这一优势获利丰厚。将之前的永兴场称为旧场,打鼓场为新场,随着商贸的日渐繁盛,打鼓新场一跃成为黔北的商业重镇。年将大方,遵义两县各划出一部分新设立金沙县。所以说不论是打鼓新场也好还是金沙县也罢,为单独建制的历史并不长。正是因为金沙和遵义地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还有网友讨论金沙是否合并于遵义市。

黔北赶场

贵州集市的交易物品和计价方式

贵州由于民族众多,地表起伏高差较大,物产不一,所交易的商品主要分为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两大类。而且每个地方大宗的交易都不同。如仁怀县集贸以酒为大宗,多由陕西商贩经营。其次为竹木,多为本地人;茶、笋第三位。务川县以上漆数量最大,岁不下数万斤,农民全赖以为兹生。各个少数民族经营物品不一,如《贵州通志.土民志》载:兴义府之白罗罗贩茶为业,都匀府之水家苗近有读书、经商者,没岁仲秋月之首戌日赶场,亥日过端。仲家苗通汉语,识汉书、商贾。黎平府洪州苗,女子善于纺织葛布,所织布颇为精细,多于市,声誉渐著而有“葛州布”之称。《黔苗竹枝词》也说:其在定番州者(今惠水县),则有谷蔺苗,定番多织苗锦而谷蔺独工于布。其布最精密,每遇场期入市,人争购之。遂有谷蔺布之名。皆深山遥夜,机杼扎扎所成,顾不自衣也。这里说的是如今惠水县的谷蔺苗其纺织业的发达,而且质量很高,达到了抢购的地步,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汉族向少数民族地区延伸。

布依族布匹

现在的惠水县和平坝县大米在贵阳已经是很出名。在古代这两地也是向贵阳供应大米的产地之一。《贵阳府志.于篇》对此有生动的描述:省城贵阳,其城老幼俟苗民负粟如郭,故苗粟一日不到则饥。《黔南识略》也说:会城食物米全赖定番、广顺。若定番之米数日不至,价则陡昂。这里都之处定番(惠水)是贵阳的粮仓,一旦断了供应贵阳城内就要缺粮。那么有人要问了,古代贵阳的米价多少。我查了一下资料,在乾隆嘉庆年间贵阳府米价每斗米(折合11斤)在1.2钱,1.6钱至3钱之间浮动。一钱银子就是一两白银的十分之一,那么一两白银可以购买斤米。如果按照现在贵阳的米价算,古代的一两白银值现在块钱。但是古代没有杂交水稻,没有汽车运输,一斤大米的价值量远远大于现在的价值量,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值块钱以上。由于白银的价值量太大,所以在乡村的集市贸易中还是以铜钱为主。但是在清代中期以前贵州的铜钱流通量很少,小额交易一般用盐,或者直接以物换物。如《清世宗实录》载:贵州汉苗杂处,每逢场市贸易,少则易盐,多则卖银。据《贵州通志.食货志》载:黔省旧五通货交易,民间殆物物互市,以有易无而已。

乡土气息的竹编

由于贵州历史上地形闭塞,文化落后。对于“数”的概念比较模糊。都是以数量来量价,极少出现以重量计价。所以在集市中计数也比较有意思。如铁器、铜器、陶器、布匹等手工业产品多以件计价。竹以扛(捆扎成一束)之大小、木以株之粗细论价。鸡、鸭、猪、鹅、羊、等以支,蛋以个或者草扎十个,蔬菜水果干果以堆为计量价值。看了这些瞬间觉得凌乱了,要说鸡蛋反正大小都差不多,按个卖和按斤卖差距都算大。但是鸡鸭猪羊之类大小重量都不一样,按只卖不是很容易产生纠纷吗。蔬菜水果居然还能以堆计价的,万一我不需要买一堆可怎么办,可能是古代的人做生意太讲良心了。

还有更奇怪的,贵州牛、马等大牲畜方法也别具一格。大概有点像我们今天测量人的围腰来断定胖瘦。先用篾片箍围牛的前肋骨再以掌(拇指与食指之间的长度)测量篾片的长度。黄牛以十二掌为大,水牛以16掌为大。马的测量则更加麻烦,用木棍从地面量至马背,再以掌测量木棍,以13掌为大。此外,还要看马齿,以齿少为优,掌数多而齿少为好马,价昂,反之亦然,这一点在贵州农村地区如今还是比较普遍,还有专门相马,相牛的专业人员。

贵州乡村赶场——牛市

古代官府对集市贸易的税收

按照清代的规定,铁锄、铁耙、扫帚、鱼虾、果蔬等小民日用零星物品,不在抽税之列,烟,茶等土特产是在斤以上者才需要上税。但许多地区并不按照此规定办事。《遵义府志》载:绥阳县永兴场,每逢场日货物交集,巡检逐一查照抽税;布一匹抽银二三厘,烟叶10斤抽银三厘或五厘,盐10斤抽税四五厘。至于猪、狗则有两税,即卖者上税三分,屠者又上税三分。也就是说杀猪的和卖猪肉的人要交纳猪肉价格3%的屠宰税。除税场外,于交通要隘之处设置征税所以征税。如铜仁府的税所在东门外省溪江口;镇远府有水所在东关,西关和水关三处。贵阳府设有南关、北关、黄沙、乌江、茶山、六广等税所;大定府有本城、瓢儿井、头铺桥、十八家、总鸡河、等税所。有的地方胥吏为了收揽钱财,私设税关税所,私加税额等劣迹比比皆是。但是古人也知道养羊剪毛割韭菜的道理,上交的商税占货物价值的比例一般都不高。如果商税过重大不了老百姓不赶场,损失的还是税收者自己。就像今天我们去有关部门办证,要交10块钱手续费你还得要办,要交20块钱你也要办。但是如果办个证交1万块估计大多数人就只能望而却步了,人家早就算准了老百姓那点小心思了,不把人逼到没了活路大多数人能忍就忍,该交还得交吧。

贵阳府税关——鸦关

贵州的赶场文化

清代贵州的集市贸易已经成为城乡各族人民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都不失时机的前往参与。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以集市贸易为生的商贩即《安顺府志.风俗》所载:四方商贾数十年前,必于霜降后至各场市交易,近则商贾经常往来,盖懋迁者众。大多数的居民都是生活需要才去赶集,但是这些人专门以贩卖为生。哪里赶场就去哪里摆摊,哪里有货物需求就去哪里出售,此处赶场就去此处摆摊,彼处赶场就去彼处,只要是在力所能及能够达到的集市都要去,甚至天天都在忙于赶场,可以说为了赶场而赶场。这种以赶场为职业的人民间称为“赶溜溜场”。除此之外,确实有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赶场而赶场的。贵州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特别喜欢对唱山歌,比较出名的是黔东南的歌会,水城山歌,威宁山歌,反正除了遵义地区很少唱山歌之外全省各地包括贵阳都有唱山歌的习惯。赶场无疑是游玩,交谈,对歌趁热闹的好去处。如《广顺访册》载:花苗赶集聚会,曰顽场。南笼(安龙县)知府李昌其曾以集市作诗,所作《过普坪市》:

环山风静普坪开,四野苗人趁市来。

俗尚不分男女积,货交无易米盐该。

锱铢较值珍微息,霹雳豪吞酌大杯。

父老久忘血衅地,日斜对听醉歌回。

如今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和现代文化的入侵,贵州真正热爱唱山歌的人都已经是70后以前。虽然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是赶集的热闹程度和对歌盛况已经不在,很多场景只能停留在这一代人的记忆里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