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决定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促进经济。法库地区历史上辽代和清代经济比较繁荣,文化教育也就比较发展。
法库地区辽代是契丹民族聚居的地方,从留下的许多城址、村落遗址、墓葬和文物等,可知当时住着契丹上层国舅、重臣等贵族和平民,充分反映了当时契丹的文化和教育情况。
(一)辽代的文化
辽代契丹族的文化比较发达,这和他们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重大关系。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又在建筑艺术、绘画、工艺、文娱等方面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1)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是契丹族自己创造的,它和蒙文、满文一样都是对祖国文化的一大贡献。根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契丹之有文字,开始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辽史太祖纪》载:“神册五年(公元年)春正月,始制契丹大字,秋九月制成,诏令颁行”。《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也载:“阿保机多用汉人,汉人教他用隶书之半增损,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这就是契丹大字。这种大字是采用汉字加以简化或増添笔划而成的。制成之后,受到很多人(大多是上层)的欢迎。这种契丹大字,在柏家沟镇前山村的萧袍鲁墓中亦有发现。契丹文墓志,刻于萧袍鲁墓志盖下面,包括三种文字,将整个石面占满,有汉文、契丹文和梵文。契丹文居中,汉文在角边,位于梵文之前,梵文在四边。位于中心部分的契丹文,为契丹大字,共15行,行10至20个字不等。这座墓出土的契丹文,在历来所发现的契丹文墓志中,刻字最好,字形间架结构清楚,远胜于《故太师铭石记〉与《萧孝忠墓志》等。最可喜的是,此志中,成组的词较多,并多次互见,因此有些即可被释出。
契丹文字曾经使用了好几百年,但因通读不易,当时并未能深入民间,可是它的创造,却给后来西夏文字和女真文字的创造,予以极大的启示和影响。
(2)建筑艺术
城郭建筑。法库地区已发现了辽代的城郭遗址十余座,皆为板筑、夯土,整齐美观。卧牛石乡五城店古城,有四个角台,雄距城之四角,城姿宏伟,别具匠心。冯贝ト乡古城,有人工挖掘的护城河,三丈多宽。可以想见当年河水绕城,城郭倒影,白云相衬,旌旗摆动,何等壮观。
墓葬建筑。法库地区已发现了辽墓近三十座,均为砖石起券,十分讲究。叶茂台镇西山石室壁画墓,墓室平面为八角型,墓系用石条叠砌而成,墓顶用长方形石条六层,逐层抹角内收叠砌,形成穹顶。基门两侧各立门柱,上横置石枋。外有石板门,内有壁画,石枋绘有云气纹。整个墓葬建筑,既美观,又坚固。叶茂台镇萧义墓,墓门上有额墙,其下是砖砌仿木结构建筑,普拍枋上置五朵砖雕斗拱,上承撩檐枋、望板、椽头,檐上有瓦垄、滴水、瓦当和屋脊,脊两端有吻兽。整个墓室建筑仿木砖筑,别具一格。
房屋建筑。辽代契丹族的房屋建筑,可从七号辽墓的棺床小帐窥视。棺床小帐安置在墓主室后部正中,是一座用木做的房屋似的“小帐”建筑,有九脊的屋顶,鸱吻为两个木雕的龙首,装有两角,龙口外向,屋顶无瓦、檐椽等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有门窗,下有围栏,成长方形须弥座木构台基,束腰周围雕出壶门。内有彩绘牡丹花、行狮、虎头等图案,栏外置两处踏步,各三级。这座棺床小帐反映了辽朝契丹族房屋建筑的特色,它和义县的奉国寺、大同的华严寺大殿建风格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辽代契丹族在城郭、墓葬、房屋等建筑上,设计合理,造型美观,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3)绘画
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是有一定水平的。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契丹族善于吸收汉族的绘画技艺融合为自己的绘画中去;二是绘画中充分反映出契丹人生活气息。
在叶茂台镇西山七号辽墓出土两幅绢画,一幅名为《深山棋会图》,画面上山峰突起,陡崖壁立,青松挺拔,峡谷清幽,林木蓊然间,掩映着杰阁层楼。楼阁前,有二人对弈,一人观棋。庭前有一段隧道达于崖下,在隧道的出口处有房屋似的大门,门前有一高冠士人携杖前行,在士人身后有随童二人,前者背酒,后者负琴,三人缓步徐行。下部小溪潺潺,清流如许,风景佳绝,殊为引人。
七号辽墓出土的另一幅绢画,名为《郊原野趣图》,画面中心部分用双钩笔法画一丛翠竹,枝叶挺立,三竿较高,在其上分别落有三只麻雀,形态各异,顾盼之间,生动传神。竹丛下有三枝野花,左为蒲公英,中为地黄,右为白头翁。在野花之前的草地上有两只小兔,悠闲自得,噬食草叶。这幅画用写实手法,表现了一派原野风情,在画家的笔下,绿野郊原广阔辽远,安详宁谧,自成天趣,物我无惊。
七号辽墓棺床小帐右侧直棂窗板上,画有《骑猎图》一幅。此画是当时制作棺床小帐的匠人,信手画在木板上的。画面上二人三马在追逐一兽。上部画一人骑马,右臂驾鹰,左手执一小旗状物,策马奔驰。下部画人亦骑马奔跑,正拉弓射箭。二马鞍鞯皆备,马镫、障泥清晰可见。二骑之前有一兽在狂奔,其形似鹿,但无角,身中二箭,并可见其中有鸣镝哨管。另有一匹散马后随。地面软草三丛,显示出草原广阔无边的地理环境来。这幅画充分反映出契丹民族的日常生活及习俗。
辽代契丹族的壁画水平也很高。在叶茂台镇西山的石室壁画墓、七号辽墓及十六号萧义等墓中,发现数幅壁画,它们是“女侍像"”、“男侍像”、“迎候图”、“献食图”、“武士图”、“出行图”、“归来图”等,这些壁画真实地反映出契丹族服式、仪仗和礼俗。从“献食图”上可以看出,契丹族的服式是圆领长袍,腰束带,留髡发、头戴黑帽。从“出行图”和“归来图”可以看出,契丹贵族的仪仗很讲究,有骆驼拉的方形棚车,车前后左右侍从十余人,有的骑马,有的举伞,有的牵驼,出行时前呼后拥,归来时蜂拥而回,好不气派。从“献食图”可以看出,契丹贵族喝酒时,有的侍从在温酒,有的侍从手捧盏托与酒碗,侍候左右,礼仪严格,跃然纸上。
辽代契丹族的绢画和壁画,充分反映了契丹民族的生活特色,有情有趣,生动逼真。可以说契丹族的绘画艺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4)工艺
辽墓群出土的文物中,反映契丹族工艺水平的有装饰画,刺绣和雕刻。石条墓的横梁上用云气纹进行装饰,萧义墓门两上角各绘有牡丹花图案,七号辽墓棺床小帐台基的束腰上画有虎头纹图案,这些图案均为变形图案,既有实物特征,又有装饰特点,技法熟练,构图和谐,美观大方。
七号辽墓出土的手套、靴面、衣被上均有刺绣,特别是被上绣的海水江牙、金龙探爪,形神兼备,技法高超。
七号辽墓的石棺周围四面,雕刻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在棺盖四周的斜面上刻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棺盖的长方形平面上雕有卷草纹图案。整个石棺雕刻细腻精巧,形态生动,设计和谐,可谓石刻当中的佳品。
(5)文娱
辽代契丹族受中原汉族的影响,文化娱乐活动也有效。叶茂镇西山七号出土漆本双陆棋一副。有棋板一块,木子三十枚,常骰二枚,棋盘的两长边分别有一半月型窠,其左右各有六个圆坑,计十二个,故谓之“双陆”。双陆是一种“博戏”,始于隋唐以前,和我国古代的“六博”有着继承关系。这种“博戏”在古代《谱双》、《事林广记》和《文献通考》等文献中多有记载。其博法为左右二人对坐,盘上棋子(谓之马)分别布列,凭掷骰点数行棋,"白马自右归左,黑马自左归右”,马先出尽为胜,以筹码计算胜负,凡赏罚计算之筹,唯所约”。
在叶茂台镇西山数个辽墓中,还发现了围棋棋子有的是骨制的,有的是石头磨制的,黑白两种,光滑美观。
从双陆和围棋来看,辽代契丹民族已有了高雅的文娱活动。
温丽和郭耀武
作者/来源:辽北春秋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