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崇义中等专业学校的阳明武狮训练场地上,两名少年手持狮头,伴随着锣鼓节奏,或甩头觅食,或挠腮抚脸,或嬉戏打斗,时而憨态可掬,时而雄壮威猛。与此同时,旁边两名少年在进行武术对练,一人手持武术刀,一人手持板凳,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精彩的表演,赢得观摩学习者的阵阵掌声。
近年来,在政府重视、社会响应、传承人多方发力下,崇义县积极传递阳明武狮内在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激发传承活力,在守正创新中探索阳明武狮传承发展之路。
武狮献瑞
阳明文化兴武狮薪火传近日,笔者来到崇义县龙勾乡石塘村阳明武狮传承人杨心文家,走进杨家小院,院落布置素雅简洁,四周种着果蔬,中间大坪是练武场,杨心文正在细心地指导闲暇之余前来练习武狮的三个徒弟。
阳明武狮是由崇义县建县初期,王阳明兴建“团练”,在练武习狮中演变过来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多年来,在阳明文化的熏陶下,阳明武狮不断发展、演变和传承,集习武、健身、娱乐为一体,既是崇义人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也是婚丧嫁娶、祭祀庆典和闹春庆元宵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
杨心文介绍,阳明武狮极具崇义地方特色,它以阳明文化修心,以传统技艺练体,践行“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念,并把阳明文化具象化,在狮头上写有“武狮祥瑞”“狮仁狮义”“武狮太平”等字样。
同时,阳明武狮把江西地方武术拳种“字门拳”和传统舞狮有机糅为一体,摆得下一张方桌就可以练拳,有一八仙桌便可进行各种武狮动作展演,形成了独具崇义特色的武狮文化。
阳明武狮由舞狮队、乐队和拳手组合而成。它脱离了两人舞狮传统,采用单人单狮的艺术形式,着重表现狮子威武神勇,颇多扑、闪、腾、挪、惊跃、登高、奋起等难度较高的武术动作。乐队有唢呐、锣、钹和小鼓,乐曲欢快热烈,地域色彩浓郁。拳手以拳棍刀叉为表演器械,动作行云流水、刚劲有力。
师越高台
困境中坚守传承不止步
杨心文生于年,9岁开始拜师学艺。“年少时期,我们经历抗日、内战、抗美援朝等战争,国家内忧外患,练武习狮成为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一种方式,长辈们都愿意把孩子送去学习。”杨心文说,在同门兄弟的支持和帮助下,年杨心文挑起传承重担,开始广收徒弟、传授技艺,在他的带领下,阳明武狮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乡村后,年轻一代纷纷外出务工。“舞狮需要武术功底和长时间训练,年轻人都走了,没有多少人愿意把时间留在这样的传统技艺上,技艺传承出现困难。”杨心文感慨道。
阳明武狮何去何从?在无数个日夜,杨心文辗转反侧。“我能做的就是坚守,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我退休后,就把全部时间花在阳明武狮的宣传和推广上,只要有人愿意来学,我都尽我所能全部传授给他们。”杨心文说,他把自家小院改造成练武场,每天都会进行武狮练习,并把自家三楼改造成阳明武狮陈列馆,广接四方来客,当起义务讲解员、宣传员。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幸运的是,儿子杨忠明理解父亲的坚守,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后又到武术学校进修,在不惑之年接过了传承重担,成为新一代传承人。与此同时,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年,阳明武狮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进校园
守正加创新老艺焕青春众所周知,一些非遗传承面临工作机制不健全、传习场所和传习资料缺乏、专业队伍缺失等问题。如何保护、传承、创新阳明武狮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充分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要积极探索创新,推动‘非遗+时代’‘非遗+教育’‘非遗+市场’等发展。”崇义县文化馆馆长刘宜康说。
政府赋能,舞狮“唱戏”。崇义县以建设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试验区为契机,由文化部门牵头,印发《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整改工作方案》,拨出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对阳明武狮进行项目普查,对表演动作和乐曲进行整理和再编导,进一步挖掘阳明武狮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阳明武狮传承既要接地气,也要踏准时代节拍。”杨忠明介绍,阳明武狮不断加强与阳明文化深度融合,并创新和改进表演技巧,抓住新机遇,挑战新舞台。
在政府的扶持下,阳明武狮除了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大型庆典活动,还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舞狮比赛等。截至目前,阳明武狮先后参与崇义生态文化节、江西省首届农民工才艺大赛、赣州市非物质文化展演、全县旅游大会等活动的表演20多次,并成功登上央视,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