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河北法制报记者安世乔实习生刘悦
01:03“闻闻,这是什么味儿?”他随手抓起一把青贮饲料,浓郁的酒糟味扑面而来。
“这是青玉米秸秆经控制发酵制成的青贮饲料。买回来我们自己粉碎,能节约近一半成本,而且这种饲料多汁适口,营养价值高,有利于牛的消化吸收……”
记者眼前这位“养殖行家”,是河北省公安厅驻尚义县白彦堡村第一书记李杰,一名警龄30年的民警。
年3月,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经省公安厅党委选派,省公安厅政治部李杰、治安总队刘现军、经侦总队杨建新三人组成的工作队,入驻尚义县白彦堡这个深度贫困村,开展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工作。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白彦堡村已经脱贫出列,两个自然村的村民易地搬迁住上了楼房,一座高标准的养牛场正在运营之中。前不久,工作队被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评为“全省扶贫脱贫先进驻村工作队”。
筹建牛场
解易地搬迁村民后顾之忧
白彦堡村由大白彦堡、小白彦堡、邢家村、公家洼4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公家洼、邢家村两个自然村的村民世代居住土坯房,吃水困难。
工作队入驻后撸起袖子加油干,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推动公家洼、邢家村两个自然村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们要住进大青沟镇“恩泽苑”小区宽敞明亮的楼房。可有的村民却高兴不起来。
咋回事?工作队员细细打听。
原来,这些村民之前都是养牛户,少则两三头,多则十几头,家里的主要收入就靠养牛,搬入新居,没了院子,家庭养牛成了大难题。这个难题不解决,将直接造成收入损失,甚至返贫、致贫。为这事儿,村民张佃急得还掉了泪。
必须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工作队和村干部一合计,决定筹建一个高标准的村集体产权的养牛场,既解决易地搬迁后村民养殖困难,也解决村里没有集体经济的问题。
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工作队选定村外的一块坡地,通风顺畅,附近有一个泉眼,水源够用。本以为接下来的工作很顺利,但工作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遇到了用地审批关。办这种用地手续,在尚义县还属首家,没有经验可借鉴。有人给出主意:“村集体的地自己用,不行就直接盖吧!”工作队不同意:“我们作为省公安厅驻村工作队,要依法办事,不能留这个后遗症。”随后,工作队在乡镇、县城的各级部门寻求政策支持,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办好了土地使用备案手续,拿到了开工许可证。
可是,养牛场建设的资金又成了“拦路虎”。工作队想尽办法筹资,并决定以刚刚注册成立的白彦堡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名义进行自建,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就这样,年7月,养牛场开工建设。
坝上冬天来得很早,一旦上冻就没有办法施工。
在随后的3个月时间里,工作队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养牛场建设上。从土地平整到用工用料,从基础建设到内部设计,工作队全程参与其中,几个人简直像长在了工地上,遇到问题一律现场解决。
为了节省资金,他们想了不少办法。铺院子的砖用的是自然村易地搬迁时拆下来的旧砖。河北省公安厅机关新派下来锻炼的选调生潘依南、王振鹏也成了工地“小工”。几个人每天都是两脚泥、一身土,累得身子就像散了架,但是看着养牛场一点点建成,大家都很欣慰。
那年9月底,一座由10个养殖大棚组成、建筑面积平方米、可饲养头牛的养牛场拔地而起。张佃等养殖户纷纷带着自己的牛群进场,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他们说:“没有工作队就没有这个养牛场!”大伙联手给工作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躬身养牛
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养牛场建起来不易,必须要用足用好,最大限度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我们反复研究确定了‘四位一体’的养殖模式。村内养殖大户全部进场,充分发挥好致富带头人作用;鼓励支持村民合作养殖;积极探索村民委托养殖;坚决确保村集体开展养殖增收。”李杰介绍道。
其中最难的是集体养殖。经省公安厅领导协调,50万元帮扶资金很快到位。为把这些钱花到实处,买到品质好、价格合适的育肥牛,驻村工作队牵头,成立由村委会干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养殖能手组成的购牛小组,到各地考察。“工作队队员和我们一起东奔西走。坝上天气寒冷,下了车,风能把人打透喽。路也不好走。有一次路上遇上下雪,车不时打滑,好险!”白彦堡村党支部书记牛建军回忆说。
经考察,大家决定与华北牲畜交易中心所在地——张北县庙滩村一家大型养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由企业提供优质基础肉牛,全程进行技术指导,育肥后再以市场价回收成年牛。年10月,首批精心选购的36头育肥牛顺利进入养牛场。
养牛场人手少,工作队就全员上阵,全程参与。驻村锻炼的选调生潘依南、王振鹏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也学会了照顾这些“牛宝贝”。冬天气温低,水倒入饮水槽,不一会就结上了厚厚的冰,怕这些小牛喝冰水生病,他们在冰上凿个洞,再将“热得快”塞进去加热……养殖户们经常打趣说:“这两位北大研究生成了牛倌了!”
凝心聚力
持续推进致富“牛”产业
年7月25日,记者来到养牛场的时候,正值中午。灿烂的阳光下,“白彦堡品福养殖园”的牌子格外醒目。
记者走访的几家养殖户,女人们都忙乎着弄自家的午饭。养殖户张明介绍说:“这个养牛场建得可好用哩,养殖区和生活区分开,很干净。我们住进来时,灶、炕都备好了。还有小院,可以种菜。”
邢家村的孙喜河是位村干部,目前养着22头牛。“之前我只养了5头牛。工作队给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我作为村干部也要积极带头脱贫致富。现在年收入能达到六位数,这吸引着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通过养牛发家致富。”他说。
邢家村村民赵志军因患风湿不能做重体力活,以养牛为生,易地搬迁后因养殖数量少没有进入养牛场,而是在大彦堡村找到一个空院落继续养牛。工作队也牵挂着他的脱贫致富,说服老赵申请无息贷款,扩大养殖规模。记者采访时,赵志军正要去办贷款手续。他说:“我现在养了6头牛,一年能挣几万元。贷下款我再多养两头,增加收入。”
大家凝心聚力脱贫致富奔小康,村里的老上访户老邢把纠结多年的陈年旧事扔到了一边,成为村集体养殖产业的负责人,把36头牛养得膘肥体壮。“他生病住院,在打点滴的时候还惦记着养牛场的牛。”白彦堡村党支部书记牛建军说道,工作队给村里树立了榜样,现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更有奔头了。
蓝天白云下,村集体试种植的亩青玉米已经长到了一米高。李杰告诉记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自己种植、生产饲料,不仅能节省成本,还有望发展新产业。”经工作队考察后,村里充分利用易地搬迁后的闲置土地、“水改旱”后村集体回收土地,种植青玉米等饲草料。“做成饲料后,一方面自用,一方面外销。”
小白彦堡作为“空心村”,今年也即将搬迁。这个村养牛的有二三十户,也面临着无地养牛的问题。为此,工作队正在筹建养殖园区第二期工程。“等二期养牛场建成后,我也进养牛场养牛,致富有保障,没啥发愁的了。”小白彦堡村村民赵银莲对记者说起这些,脸上洋溢着笑容。
工作队为村民们蹚出一条“牛”路子,白彦堡村正朝着养牛致富的好日子继续迈进……(河北法制报记者安世乔实习生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