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行军打仗之时,便有“皇帝不差饿兵”之说,又有言:“军马未动,粮草先行。”
可见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之中,粮草辎重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士兵吃饱饭,是一大要务,但是对于一个好的士兵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却不仅仅只是吃饱饭,而是服从上级的命令,令行禁止,“冲锋是一把刀子,坚守是一颗钉子”,只有在任何时候,都全神贯注地去执行自己的任务,才能保证把每一场仗给打好,才能完美的完成自己身为一名士兵的天职。
我军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风军纪在全世界来说,那都是堪称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这么说一句,放眼全世界,都找不出来哪支军队,能够比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加遵守纪律了。
然而我们要知道,这样一支遵守纪律的部队,却是用资源,用时间,甚至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中,每一个玩忽懈怠的例子都会成为一口口黄钟大吕,为我们不断的敲响警钟。
战前准备
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二战结束了,但是就我们中国的情况来说,和平却还远没有到来。
国民党的蒋介石政府一直处心积虑地想置我们八路军于死地,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我党与国民党签订了《重庆协议》,但是只不过一年的时间,国民党军队便向我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了进攻,曾经签署过蒋介石大名的《重庆协议》,此时俨然成了一张废纸,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了。
但是经过了一番周旋对峙之后,尤其是在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后,国内的战争局势由我守敌攻,转变为了我攻敌守,战争胜利的天平,逐渐向我党倾斜。
在当时,我党最具有群众基础,发展形势最好的地区,那就是我国的东北地区,截止到年8月为止,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境内,已经控制了接近全部的土地,和接近九成的人口。
全东北境内,国民领导的部队只剩下50多万人了,而且这50多万人,还被我军通过战略分割,把他们锁在了沈阳、长春、锦州,这三个隔着“十万八千里远”的地区内,可以说,这就是三支孤军。
而且在当时,东北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北宁铁路”已经被我军控制了绝大部分,长春、沈阳根本不能从陆地上得到任何补给,所有的补给只能靠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从其他地区进行空投,这些国民党部队,每一天也都只能靠“舔包”活下去。
面对如此大好的局势,年9月,我党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会议,在会议上经过了一致表决,觉得时机已经到了,与国民党在东北地区进行战略决战,全面解放东北已经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了,机不可失,应当立刻对东北的国民党部队发起决战。
但是沈阳、长春、锦州先打哪个地区呢?
从政治影响上来看,沈阳、长春的政治影响力都要比锦州大,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锦州却尤为重要,因为锦州是内地通往东北的必经之路,它就像是一根扁担,而东北和内地分别是扁担的两头,只要把扁担给打断了,那么定能让东北与内地从此首尾不能兼顾,剩下的沈阳和长春就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综合来看,锦州瞬间就成了我军的首攻之地。
于是在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之下,东北野战军主力全部南下,目标锦州,准备“关门打狗”,拿下锦州之后,把剩下的国民党军队全部锁在东北境内,逐个歼灭。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任命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战前总前委,林彪则被授命为辽沈战役的总指挥。
而此时,在国民党政府内,蒋介石竟然还在和卫立煌就重点守卫哪个城市的问题在扯皮。
蒋介石一直要求卫立煌将部队集中到锦州地区来,打通内地和东北的交通线,但是卫立煌却一直要把部队分散集中在沈阳长春等地区,“伺机而变”。
一直到了9月12日,辽沈战役都打响了,蒋介石和卫立煌仍然在怎么作战的问题上争执不休,但是我党怎么会给他们慢慢部署的时间呢。
拿下小紫荆山
9月12日,我党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到河北省滦县,将近里的战线上,向对面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进攻,顿时浩浩荡荡数十万东北野战军,如同数十万猛虎一般,直接冲散了国民党的布置,将对面的国民党部队打成了一群没头苍蝇,四处乱窜。
战争到了10月1日,整个北宁路彻底处于我军的控制之下,锦州以及周边地区也被我军彻底围了起来,锦州彻底成了一座孤城。
蒋介石听了这个消息之后,顿时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也顾不得再去说服卫立煌了,当即命令东北剩下的国民党部队组成了“东进兵团”、“西进兵团”,从沈阳地区和锦西、葫芦岛地区,东西两面夹击锦州的我军部队,试图形成反包围,以此来解锦州之围。
在这时,我军和国民党比拼的就是谁的速度更快,是国民党部队先形成“反包围”,还是我军能够先拿下锦州。
想要攻到锦州城下,那么锦州城外围的国民党部队据点,就是我军的“拦路石头”,必须要把这块些石头一块块地踢掉。
在当时,锦州城东部区域的最大两块石头,就是大小紫荆山,而负责锦州东部地区作战的,是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的司令段苏权。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段苏权决定由24师70团负责进攻大紫荆山,由23师68团负责进攻小紫荆山。
在接到了作战任务之后,这两个团的士兵们便紧急地向作战地点奔赴而去。
负责进攻小紫荆山的68团,由副团长韩风作为这次战役的总指挥,而作战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情报。
小紫荆山是由国民党部队暂54师麾下的一个加强连在此看守,大约有来人左右的国民党部队,而且在山上,国民党部队还盖起来了好几个钢筋水泥的碉堡,用以阻击攻上山头的我军,而且各种的壕沟,挖的也是一道又一道,层层防御,就是一定要把我军阻隔在小紫荆山之外。
得到了这些消息的68团经过商议,决定由副团长韩风带领2营先走一步,潜进小紫荆山西麓的百股河村,先把这个村庄占领了,而3营则从山南正面进攻,双方配合,打赢这场仗。
10月5日晚9点左右,韩风带着二营,潜进了百股河村内,却发现村内一个敌人都没有,于是便先悄悄地隐蔽了下来。
等到天刚刚亮,五六点时,正是人们最困最疲惫的时候,而由三营负责的主攻炮声准时打响。
听到炮声的韩风,当即带着手下的二营杀上山,去与三营相互策应,把山上的敌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小紫荆山被我军拿下,歼灭敌人将近多人。
一顿饭的功夫就没了
看着倒在自己面前的敌人尸体,韩风不由地笑了,这场仗打的堪称漂亮。
在清点完了缴获和损失之后,韩风抬手地拍了拍副政委杜绝的肩膀:“走,饿了吧,下山吃饭去,一会儿赶紧吃完,赶紧回来,换团长和参谋长下山吃饭。”
杜绝听了之后,问道:“山上的警戒任务怎么办?谁守着?”
“山上的警戒交给三营八连,让他们防守山上的阵地。”
就这样,韩风和68团的副政委杜绝便到山下吃饭。
但是谁知,当二人刚端起碗,吃了没两口,便只听“砰、砰”两声枪响,随即小紫荆山上便是枪炮声大作,而且在这枪炮声之中,竟然还有两声“呼、呼”的飞机声,抬头一看,竟然是国民党的部队派出了飞机,正在对小紫荆山进行低空轰炸。
哪来的国民党部队?竟然敢反攻小紫荆山。
看到这一幕的韩风和杜绝,当即把碗一扔,扭头便往山上跑去,刚跑到半山腰,便只见担负着防守阵地任务的八连,竟然在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之下节节后退着,而八连连长于沛然,竟然站在了队伍的最后面。
而此刻,闻声赶来的三营其余部队也加入了战斗,但是由于众人都觉得,战斗已经打完了,便把炮兵都给撤下去了,缺少了重武器的支持,很难正面抵抗面前国民党部队里的猛烈火力。
经过一番战斗,敌人竟然重新夺回了小紫荆山,但是为什么被韩风留下防守的八营却没有发现呢?
原来这伙敌人是从锦州城内出来,他们乘坐装甲车,快速地绕到了小紫荆山的东南山脚,从这里上山,而二营和八连都在西南方向警戒着,防备来救援锦州的国民党部队,谁也没想到锦州城内的敌人竟然还敢出来,故而被敌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而这条消息,很快就被锦州的国民党们通过电报传到了南京,南京的蒋介石知道之后,马上让《中央日报》,连夜发表了一篇名为《锦州国军反击克紫荆山》的报道。
而这篇文章,也很快就被东野参谋长、总前委之一的刘亚楼看见了。
刘亚楼看到之后,那真的是不敢置信,昨天才拿下来的阵地啊,这是什么时候丢的?
随即,刘亚楼立刻给八纵司令段苏权打了电话,这才得知了小紫荆山丢失的前因后果。
之后,怒不可遏的刘亚楼一拍桌子:“这简直就是资敌!”
截然不同的于连长
随后,经过纵队以及总前委的商议决定,给韩风定了一个,以官僚主义,对待人民战斗任务,擅离职守,私自下山吃饭,且在战斗结束之后,没有及时合理调整部署,布置防御工事,从而造成了重大损失,给予撤职处分。
“不是喜欢吃饭吗。”段苏权愤怒地看着韩风,“去炊事班吧,做饭去吧,我让你吃个够!”
就这样,韩风被扔到了炊事班,当伙夫去了。
而对于八连连长余沛然的处分,则是更为严厉。
因为阵地丢失这件事情,极大地鼓舞了锦州城内的敌人们的士气,而极大的打击了我军的士气,给我军后续的进攻,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些都还是次要的,但是最主要的是,在国民党反攻时,于沛然身为八连连长,竟然躲在了防御阵容的最后面,如此贪生怕死,这简直就是逃兵!
如果于沛然能够站出来,带动大家的士气,可能阵地也不会丢失,所以他应该负阵地丢失的主要责任,并且我军是绝对容不下逃兵的,怕死当什么解放军。
很快,八纵23师召集了68团的部队,和全师连以上干部,开了一场大会,在这场会议上,于沛然被当场处决。
而负责进攻大紫荆山的24师70团1营3连连长,也姓于,名叫于寿富。
在拿下了大紫荆山的山头之后,于寿富一直坚守在山头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遭到了国民党部队的反扑,但是于寿富却一直坚守在阵地上,并且一直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带着士兵们阻击敌人。
三连一共多名战士,在战斗结束时,只剩下不到30人了,而于寿富更是身先士卒,浑身上下受伤将近四十处,却依旧不下火线,可以说24师70团1营3连,用他们的生命守住了大紫荆山。
这两个于连长的命运,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但这也是他们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贪生怕死,丢了阵地的于沛然,成了我军之中的反面教材,被刻在了我军的耻辱柱上,而身先士卒、悍不畏死,守住了阵地的于寿富,则成了“战斗英雄”,成为了我军战士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