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你喜欢旅游中的人文景观,但又对古建筑不甚了解的话,那就赶紧看下吧,我就从中国古建筑最基础的知识,将其带你了解一下主流古建筑的基本结构等之后再出去看古建,你至少就知道各部分都是什么了,那么说到中国古建筑和其他地方,尤其是西方的古建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相比你也已经猜到了对,那就是材料,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建筑大都以木材建造,而西方尤其是欧洲则主要以砖石建造,这也决定了其结构的不同,我们看左边这张图,这是义县的奉国寺,是一座辽代的建筑,我们看他基本上是用柱子和木梁搭建起来,整个屋架,右边是西班牙塞维利亚的主座教堂。
这是一座哥特式教堂,主要由石柱和拱顶搭建起来,把两张图对比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建筑高度和跨度相对较小,而西方教堂则非常高大,内部空间很广,但是中国古建筑虽然小建起来还是非常快的构建也非常灵活,一般来说一两年就可以盖一座大殿,而西方的教堂可能要见几十甚至上百年,东方的木头PK西方的石材,从尺度和细节上来说,其实各有千秋,不同材料也有不同的特性,能把一种材料用到极致,那就是高手,中国的优秀工匠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可谓是玩转木材的大师,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木匠,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木生完美之形体。
这可是相当高的评价了,如果你对这个评价没有概念的话,那我们可以在现存的古建筑中挑一个最厉害的,来看看什么是木构的极致,这就是让梁思成先生佩服的五体投应县木塔,木塔高67.3米是国内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每个人看到它都会被它的高大所震撼,可是将近年前的作品,纯木结构建筑造到这个高度,就算拿到当今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要知道,直到去年应县木塔保持的纯木建筑最高记录才被挪威一座高85米的木构大楼打破,更何况这还不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建筑,据记载,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塔一共有多米高,可惜这座塔在北魏的时候就被雷火给烧毁了,今天已经没有办法看到,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中国工匠玩转木构极致。
下面我们就来看中国古建筑中几种最基本的木构架,所谓的木构架其实就是屋子是怎样搭建起来的,我们看图中左边这种叫抬梁式,这是中国最主流的木构架方式,大概从春秋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完备,中国绝大多数官式建筑基本都是用的台梁式,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留存下来的经典古建筑也都是抬梁式,排量式顾名思义就是用柱子把木梁抬起来,先是在进深方向立柱,然后在柱上架梁,大梁叠小梁,构成一组木构架,靠这一组组组构架支撑屋顶,同时用横向的枋连接起柱头,形成稳定的结构,右边这种是穿斗式最晚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熟。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柱子比较密集,而且每一根柱子都直接顶到屋顶,然后用一组叫做(穿)的木枋,穿过个柱子连接成屋架,这种方式在南方较为多见,尤其是在民居中,不过即便在南方官式建筑,大都也是用的抬梁式,我们再看另外两种比较少见的目标价形式,第一种是井干式,它是用木料层层垒叠,构成房屋的墙壁,直接来称重,在商代的陵墓中就出现了这种做法,汉代的宫院中也有不少井干楼,不过因为耗费木料之后就很少用了,现在只有在少数森林地区,还有我们看到的一些林中木屋大都是这样的,前面三种都是坡屋顶,也就是屋顶是我们常见的斜的,但还有一种是平顶的建筑,这就是密梁平顶式,它没有复杂的梁架,而是靠墙来承重,内部则用柱子连接起来,承托水平的屋顶,这种方式主要流行于较为干燥的地区,比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
我们还是主要来看看最为主流的抬梁式,这就是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的建筑,熟悉中国建筑史得朋友肯定知道这是一座国宝级的建筑,所以就以这座建筑为例子来看一看台梁式是什么样的结构?首先来看一个平面,我们把佛光寺的柱子和墙化成右边的这个平面图,其中的小圆点就代表柱子,这里就涉及到中国古建筑中平面的一个基本单位,也就是(间),什么是(间)呢?其实就是四根柱子围和的这个平面,这就叫做一间,这个基本单位用来衡量建筑的平面面积,我们经常说一个建筑面阔几间,进深几间,其实就是用的这个单位,比如佛光寺东大殿,它就是面阔七间,进深四件。
说完平面,下面再来看一下垂直的断面,如图所示,我们把佛光寺东大殿相当于用一个刀切开,看到他断面的一些结构,中国古建筑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屋顶特别大,这个图片也可以看到,这其实就是为了补足木构的弱点,也就是容易潮湿腐坏,有的大屋顶之后才能让雨水飞溅到较远的地方,从而保护屋檐下的木结构,与此相对,就要有许多良方构成较大的屋架层。也就是图中这个部分在屋架层的下方,佛光寺东大殿站的高等级建筑中就会有一层斗拱,斗拱: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被称作铺作,所以这一层就叫铺作层,再往下也就是柱子了,这些柱子,一排排立起来,向往一般,因此被称为柱网层,这就是木构架的纵向的三个部分,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
前面提到了斗拱,下面来重点说说这个构建,因为这是中国古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建,所谓的斗拱,就是承接量价和立柱之间的相互垒叠的结构,图中红色圈出的这一部分,就是一个柱头的斗拱,斗拱在结构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梁架、屋顶的重量传递到柱子上,使屋檐能伸出较长,用梁思成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除此之外,斗拱层层相扣,就像我们搭积木一样,她也留有一定的空余空间,因此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提供较强的抗震性,因此,中国的木构建筑,其实是不太怕地震的,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也可以通过他的样式来判断建筑的建造年代。
左边这张图就展示了斗拱的结构功能,从柱头开始,上面堆叠斗拱,然后承托梁枋,挑起屋檐,除此之外,斗拱还肩负着另一项重大使命,这叫是中国建筑中的模数制度,也就是造房子用的一套标准尺寸,它的基本单位就是从斗拱而来的(材)与(分)用来规定整座建筑各处木材用料的大小,宋代的《营造法式》中,以斗拱中拱的高度为一材,我们看右边这张图,下面这些小方块就是拱的断面,所谓的一材就是拱的高度,也就是红线标出的部分,同时《营造法式》规定一材等于十五分,以十分为拱的宽,也就是横向的红线,所以栱其实是3:2的一个比例。
通过材分依次规定,各种梁枋构建的大小,营造法师中一共有八种等级的材,对应不同级别的建筑,图中这八个方块其实就是八种材,像高等级的(建筑)如宫殿用最大的斗拱,也就对应了最大的体量,因此,工匠在建屋之前,只要确定了材分的大小,就能很快进程比例适当,尺寸合理的房屋,这套模数制度就像一张无形的建筑工程图,让设计和施工都能满足较高的效率。
最后我们以梁思成先生的这张佛光寺东大殿正立面手绘图来整合之前提到的各种结构,首先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建筑都有斗拱像,很多民居建筑就没有,因此从最普遍的层面来看,可以将中国木构建筑分为三部分,最上面的自然是屋顶,中间包括铺作层,是屋身,最下面是我们之前没有提到的台基,台基通常由砖石砌成,他是为了补足木构建筑在高度上的一个缺陷。在宫殿和佛教建筑中是很常见的,而且在早期中国有所谓的高台建筑台基尤其高,包括汉代、唐代的宫殿都是如此,中间这一层是斗拱,最后我们再来看正面,以柱子隔开可以数出大殿,一共是面阔七间。
这些知识,大家有没有都弄明白呢?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给我留言,最后如果喜欢本期内容的话,求赞求转发,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