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平常心得,作者姚亚平
平常心得.
思想|文化|历史|游记|江西
现在,江西大余的名声越来越大了。但人们大多是冲大庾岭梅关去的,其实,除了这条古驿道,大庾岭下的大庾城这座千年古城也是十分值得一看呀。
我们记住了梅岭这条路
可不能忘掉了南安这座城
□姚亚平
▲古驿道
大余,旧称大庾,为古代南安府治所在地。当年,苏东坡到大庾,说这座城是“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确实,一千多年来,大余城一直是县、军、府所在地,是赣、粤、湘三省交界的中心城市,是中原与岭南的地理分界线,是中国南北大通道的枢纽城市,是海上丝路的节点城市。
大庾城的城市建设史
▲峰山城的东门城楼
大余县城南安镇居县中部,“南扼交广,北拒湖湘”,位置关键,形势险要。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写过边城的诗“一片孤城万仞山”,在群山中间,一掌平地的大庾城还真有点这种味道。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曾获罪而流放雷州(今广东雷州市)而翻越大庾岭,到过南安城,他有首诗《舟次横浦》写这座城:“五云一水入南安,万叠山回六六滩。行到水穷山尽处,梅花无数岭头看。”“梅花”“岭”是指大庾古道,而“横浦”“南安”则是指南安这座城。
大庾城的城市格局
这座山城很早就开始建设。秦为巩固南疆,以“一军守南野之界”,就在庾岭筑横浦关。
汉武帝平吕嘉之后,兵出横浦,下浈水,乱平,留庾胜将军筑城戍此。后来,此山也叫“大庾岭”,此城也叫“大庾城”。
自宋以来,这座山城市井繁荣,是南安军、路、府的治所。
在宋代,年(北宋淳化元年),宋廷在广州市舶司、广连都巡检史杨元恭的奏请下设置五品的南安军,辖大庾、南康、上犹三县,主要有屯驻军队和承担官司货运送两项职能,军治设大庾。
年,南安军知军李夷庚奏请在章江北岸始筑老城,城墙高二丈,其中女墙五尺。垛个,警辅34个,总面积亩,内有马道,外有护脚,濠深五尺,宽一丈。有四座城门:东门曰“敬道门”,南门曰“率章门”,西门曰“宝丰门”,北门曰“联玉门”。
到元代,年(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辖地如宋。“凡台省命使之宣布,广海贡筐之献纳,莫不道出此都。”也就是说,从这时起,这个山城里既有南安军(路、府)、又有大庾县,两级衙门同处一城。
在年南安城修筑后的年,即年(元延祐三年),山洪暴发,章水改道,由西门入,东门出,城破为二。年(元至正十二年),同知薛理修复冲毁城池,于年(元至正十五年)竣工,全城长而微锐,类鱼,故名鱼城(今老城)。
年(明嘉靖四十年),南安知府吴炳庶、大庾知县文体义向督府吴百朋申报,拨付官银两,发动民众集资在鱼城(老城)对岸、即章江南岸修建了“水南城”(后称“水城”),与老城隔江相对。水城之东、西、南三面为城垣,计丈,高1丈五尺,连垛宽七尺,城墙中为夯土,外包青砖砌成。北面临江的城墙约长丈,女墙高5尺。全城周长米,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面积约94.6万平方米,折计约1亩,近1平方公里。
现在,大余县城还保留一段“水城古城墙”,位于解放桥至大余中学的校园内,其中解放桥至坝上桥一段为护城河城墙,无女墙,城墙高约3米。坝上桥至大余中学体育场段长约米,城墙保存完整,有护城河城墙、女墙、城门、城堡等宽约3.5米,外墙残存5.75米,内墙残高1.7米,城墙上发现有康熙、同治、咸丰、光绪年等重修纪年铭文砖。
大余中学校内南门,还保存一段最为完整的城墙,长约40米,高4米,宽4米,墙上内控人行道2.3米。整个城墙青砖规格:长36厘米,宽18厘米,高18厘米。
从此,大余县城就形成了“一水中分,双城对峙”的城市格局。刚好在章江冲破山城的入口处,有狮山、象山把住水口,人们在此建有一个水口寺,还在章江两岸建了魁星塔、金星塔,一边一座。于是有谚语:“狮象护水口,双塔夹章江”。
水城有9座城门,其中四座大城门:东门曰“东山门”,南门曰“梅山门”,西门曰“泰山门”,北门曰“横浦门”,与横水桥相连。
水城还有5座小城门:1、龟尾门:位于现城堡(古名接龙亭)旁,这跟古城造型有关;2、文德门:在大余中学老东门停车场,原这里有城隍庙,跟文化道德宣教有关。3、临鳌门:现水门头附近,取名跟镇邪和风水有关;4、玄壇门:位于古城南北纵向,跟玄武、朱雀有关;5、文昌门:位于古城东向,朝东山魁星塔,有益于读书和考取功名。
特别值得一说是:大余自县城至新城沿章江两岸建有9座城池,除位于府城的庾将军城、老城、水南城3座外,其余峰山城、新田城、凤凰城、杨梅城、小溪城、九所里城乡村6城。这6座山城均始建于明正德至嘉靖年间,而最早兴建的就是王阳明建的“峰山城”。
年(正德十二年),王阳明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南赣剿“匪”,在南安(大庾)峰山里选村民为弩手以平定谢志山、陈曰能之乱。平征之后,民恐怕报复,恳请筑城自卫,得到王阳明的赞同和支持,于是乡村出资筑城、官府出资修建城门。峰山城城墙高大,东、西、北三面为垣,南面临章江,有门有楼,面积约50万平方米,折约亩。
10年之后,年(明嘉靖六年)十月,56岁的王阳明前往广西平思恩、田州之乱,路过南安府城,见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有感作《过峰山城》诗一首:“犹记当年筑此城,广瑶湖寇尚纵横。民今乐业皆安堵,我亦经过一驻旌。香火沿门惭老稚,壶浆远道及从行。峰山驽手疲劳甚,且放归农莫送迎。”再后来,王阳明从广西回来又过大庾岭来到南安城,在南安青龙铺章江边去世。
大余县城的这种“一县九城”的城市布局,在全国都是极其少见的。
大庾城的交通设施
自年洪水把山城一分为二后,人们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就在穿城而过的章江之上建了一座浮桥,名“平政桥”,以利行人。
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南安路总管张元祚率民夫用石砌墩,用木架梁,改建平政桥,后改名“横浦桥”。
年(明成化十四年),知府张弼重修横浦桥,河中立5墩,全以巨石砌实,生铁嵌衔,四周缝隙灌以石灰浆,桥面两侧建店30间,租予商贾,收取租税为维修之资。后又与南雄知府江璞协商于南雄中站,签订《江、广两省货物中途驳运协议》,解决两县长期搬运纠纷。并撰写《梅岭路均利记》一文记之。
此时的南安城已十分繁华。明万历年间,单单水城就有“八街七巷”的城市格局,分别是:大街、丁字街、十字街、横江街、清泉街、云津街、后街二、梅岭路街、周巷、古巷、徐巷、狮巷、衙背巷、上园巷、马井巷。
前面提到的那个高僧憨山大师还有首《登南安城》“城头瓣瓣涌青莲,花蕊香含万户烟。身在境中人不识,更于此外觅诸天。”群山万岭之间,竟有万户人烟,还说此境胜于西天。这座山城,可是了得。
年(清乾隆七年),知府游绍安重修横浦桥,鉴于以往屡遭冲毁,就把桥址选在旧桥下游的百余步(今中山桥址),这里河面较宽,水流较缓,由5墩增为7墩,以图永固。同年于新城水口山建水口塔。
年6月9日,大水。横浦桥及桥上店房被冲毁,交通中断,水城城墙亦被冲倒数丈。年,重修横浦桥,在桥上两边盖店房数十间,至年竣工。
南安(大庾)城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陆路部分——中原至岭北段的水路终点,从这里上岸后,行80里山路后,翻过大庾岭,又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岭南段水路的起始点,即转入浈水、北江和珠江,然后出海。
正因为如此,南安府的水陆交通甚为发达,在大余县城东郊章江南岸的南安东山大码头就十分重要。
南安东山大码头始建于唐代,古时经常停泊着百余艘船只,其装卸货物场地面积约20亩,可供几艘货船同时装卸。南安城里设有船行、桥行、振运行和水陆驿站,还设有专为储存转运货物服务的行栈30余家。在航运兴盛时期,这些行栈雇佣了许多当地人,他们依靠搬运货物在此谋生。在鼎盛时期,码埠上的货物日吞吐量甚至可达数百吨之多。因章江水量不大,客运的船只多是小驳船,这种小驳船无篷无帆,轻便快捷。年版《大庾县志》记载,“乾隆初,海禁并撤,洋货骄臻,四方贸迁,络绎不绝,南安府当江广之冲,遂成一大都会。”
▲南安东山大码头
清代重建,年,粤军余汉谋部在码头附近修建东山公园后,码头始废。
现存的东山大码头遗址隐身于县城东山公园之中,依稀可见码头当年的繁盛。台阶宽23米,石级斜坡长14米,有24级台阶,现仍鹅石台阶遗迹。码头沿江河墈保存完整,高出河面3至4米,今存长约米,用青砖和片石砌成,并用石灰混合桐油粘接,相当牢固。
大码头上竖有一座赭红石质(八面体)四柱三门牌坊,上方楷书阳刻“南安东山大码头”七字,每字一尺见方。中间二柱高5.5米,外侧二柱高4.5米。柱上有人物和动物浮雕。拴船桩是一个从台阶东面一米宽的石砌平台水平伸向河中的龙头。码头左侧立有年(清嘉庆十年)六月所立《奉宪巡示禁》石碑一块,高2.1米,宽83厘米,厚15厘米,大理石质楷书阴刻,碑文是一份官府文告,多字,现有54字难辨认。碑文记载的是明代章江河运管理的概况。末尾刻文为“嘉庆十年六月实竖东山门外大码头”。此碑现由县博物馆收藏。南安东山大码头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大庾城的功能设施
说起大庾府城的功能设施当然首推南安府衙门,当年历史名人往来南安,像黄庭坚、朱熹、陈献章、王阳明、湛若水、汤显祖等都是住在南安府衙。特别是汤显祖住在南安府衙里听到那个著名的故事,才写出《牡丹亭》。南安府衙早已不存,仅剩下的一口水井据说也已不存。
大余县城繁华到什么地步呢?年,开放烟、赌、娼以增税收,当时有烟馆10余所,赌馆20余处,妓女余人(连矿山共有余人),在水城开办民俗大戏院,京剧、祁剧、粤剧轮换演出。
大庾县的寺庙与塔很多,有灵岩寺、宝界寺、嘉祐寺、慈云寺、水口寺。特别是大余城有三座塔很有名。发源于崇义聂都的章江,一路奔流而下,来到大余县城南安镇,流经古南安大码头时,江水遇到前面的东山,被迫回转,形成有名的“龙回头湾”。人们就在这个龙回头湾的周边三座山建造了三座塔来镇水护城:东山之上建了“魁星塔”;对面建有“嘉祐寺塔”,旗山上建有“旗山塔”(又名“金星塔”),三塔鼎足而立,成为古南安府城“十景”中的重要景点。
一是嘉祐寺,此塔为六面五级楼阁式砖塔,通高19米,边长2.1米,塔基平面为六角形,每级各角设有仿木结构券门、梁枋、斗拱、挑檐等,塔身中空,可沿壁龛登至塔顶。此塔是赣州5座宋塔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大余县志》,嘉祐寺建于隋开皇五年(年),唐景云年间(年)重修,名“大云寺”。宋嘉祐元年(年)重修后改名“嘉祐寺”。此塔也就随寺的改名而改名为“嘉祐寺塔”。现寺无塔存。故也有人根据此塔具有的唐代风格和嘉祐寺的历史,说嘉祐寺塔可能是一座唐塔。无论怎么说,嘉祐寺塔历史悠久,结构严谨,技艺精巧,是江南宋塔中的精品,到大余不得不看。嘉祐寺塔的修复,坚持了“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的原则,此修复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表扬。
二是魁星塔。魁星塔,旧名“奎星阁”,始建于北宋,清乾隆七年(年),南安知府游绍安和大庾知县余光璧主持在东山重修古塔,改名魁星塔。后毁于战火,年重建。魁星塔位于东山之上,是大余城的最高点,是大余县历史上重要建筑之一,是古南安府的标志性建筑。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来到大余城,就在东山之下召开过群众大会。现在这里建有“大余县博物馆”。很值得前去参观。
三是旗山上的“旗山塔”(“金星塔”)。塔身为纯实心砖塔,金星塔位于大余县老城惜母岭的旗山上,与现在的魁星塔隔章江相望。
大余城外现有灵岩寺,又名丫山寺。这是一座十分有名的寺庙,建于五代南唐保大年间(—)。据说,禅宗六祖慧能、北宋苏东坡、明代王阳明等都来过这里。灵岩寺前山窝处有狮子桥,桥畔古木森森,清静幽雅,桥下流水潺潺,怪石嶙峋。桥前有一座砖木结构牌坊,坊前匾额为“灵岩古刹”4字,两侧书有楹联:“灵山曾寄游踪,爱竹院僧闲,松龛佛静;岩穴众多胜景,看双峰云锁,一水烟横。”有门联:“灵感三千界,岩藏五百僧。”殿后有两棵铁树,一棵像“丫”,一棵像“山”。寺后石壁有“片石云飞”石刻一组。寺西南角有一石门,为“南安十景”之一的“灵岩瀑布”。每当春夏雨季,千岩万壑水争趋赴,穿越石门,悬为瀑布,溅落明珠,声似巨雷。明代刑部侍郞刘节:“高岩飞瀑洒飞泉,恍似银河落九天,日对紫峰吟秀句,诗才李白是天仙。”任和声《丫山灵岩寺方丈联》:“有瀑山才活,无僧佛亦孤。”
大庾城的军事战争史
古代
年(至德二年),唐永王李璘与肃宗李亨争帝位,唐江西采访使皇甫铣追击永王李璘于大庾岭上,璘中流矢,被俘杀。
宋狄青平侬智高,兵器屯于县城甲仗库。
年八月,元兵攻占兴国,一直在江西抗元的文天祥转战广东。过梅岭时,写下《赠南安黄梅峰》:“清浅风流圣得知,黄昏归鹤月来时。岭头更有高寒处,却是江南第一枝。”
两年不到,年,为元兵所俘的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今北京),五月四日过梅岭。文天祥写下《南安军》二首,“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回忆当年带着江西子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却身加镣铐归来,还不如战死沙场。山河仍在,城郭则由宋朝的城郭变成了元军的城池了。但是,文天祥志气不改,死意已决,决心绝食以死报国,自信至庐陵当已饿死,这样就能尸埋故土。但绝食8日不死。未成。
同在这一场战争中,同是经过这梅岭古道,伯颜的诗却是一个胜利者的志高意满的心境。伯颜,元朝重臣,蒙古八邻部人,忽必烈(世祖)时任中书左丞相,是率兵南下灭宋的主帅。他过梅岭时写下《度梅关》:“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让人看见一个凯旋的胜利者,洋洋得意地骑着高头大马班师而归的形态。
年,大庾民乱,农民武装四月攻破大余下南等寨;七月二十五日、八月五日,两次围攻南安城,均未下。后遭王阳明率军围剿,陈曰能、谢志山及其农民武装被镇压。
年(明隆庆四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从广东北返,途经大庾,作《入梅关》诗二首。其一为《度梅关》:“溪流百折绕青山,短发秋风夕照间;身入玉门犹是梦,复从天末出梅关。”戚继光平定浙、闽沿海的倭患,功绩显著,却在54岁时被调任广东总兵。此诗表现了诗人入梅关时的复杂心情和壮志未酬的心境。当年遭奸臣诋毁被调至广东,而今返回到达大庾岭,恍如从世外飞到梅关,心潮起伏万千,“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在《入梅关》二首中,说:“北去南来已白头,逢人莫话旧时愁。空余庾岭关前月,犹照渔阳塞外秋。”从离开北方来南方时间已很久,忆起往日的愁事,不禁思绪万千。诗中透出只要能报效国家,无论身在何处都一样为国效力,不必计较个人得失。
清兵入关与太平天国时期
梅岭,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军攻占南安城。明南安守御千户所穆光祖率军民抵抗,战败殉国。城中老幼妇孺被杀害无数。
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两次攻占南安城,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攻破南安城,战绩赫赫。石达开(—),“太平天国”翼王,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6岁“被访出山”,19岁统帅千军万马,20岁封王,就义时年仅32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曾国藩称“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
年(咸丰八年)三月至八月,石达开率军转战安徽、浙江、福建诸省,于九月从信丰方向分散突越大庾岭,以数万大军围城,并分出数万大军驻防池江、新城以及崇义县扬眉寺一带,以拒清军外援。石达开刚部署完毕,南康知县周汝筠率清军前来,就被石达开设下的埋伏击退。南安府辖大庾、南康、上犹、崇义四县,府治设在大庾。大庾县城分为水城、老城二城区,隔江对峙。石达开率太平军在郊外休整了两个月,人强马壮,士气高昂,遂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冒雨突袭,一举攻陷水城。老城为南安府和大庾县衙署所在地,城墙高、厚,且坚固,城的东、西、北三门还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加上自围城之日起,城内官绅对太平军既怕得要死,又恨得要命,鼓动全城军民严防死守,以待外援。石达开亲率僚属和参谋观察老城四周地形,发现城南濒临章水的沿河尚有街道店房,就派军潜伏在近南门月城处挖掘地道,埋设地雷炸城。几日后,地道挖成,石达开遂一面令炮队轰击水城,一面令爆破队用地雷炸坍南门月城,埋伏的太平军闻声跃起,蜂拥入城。是役,负隅顽抗的南安知府叶球、同知恩喜(满族)、守备卢荣邦、参将卓尔满(满族)、教授周浩,大庾知县黄荣庚、典史张翰、王秦州等十余名大小官员以及余名贡生、庠生等或被杀,或自杀,在城战中丧生的清兵民勇共计1余人。石达开进府城后,立即命令军士扑灭大火,抢救水塘、水井中未被淹死的妇女和儿童,张贴“安民告示”,晓谕太平军的政策与纪律,民心渐渐安定下来。石达开与太平军留驻南安过春节。
年(咸丰九年)正月,清军为夺回南安,分南北两翼夹攻太平军。十七日,清军从北路突袭驻防于新城、池江的太平军。太平军未加防备,战死五六百人,败走。十八日晨,石达开亲率大军赶赴前线,先将大部分军队埋伏于新城、池江周围的丘陵山谷中,然后以万余精兵分据要地。两军对垒,自早晨相持到下午四五点钟。清军以为太平军不敢再战、正欲鸣金收军之时,大股太平军突然跃出山谷,张开两翼包抄而来。清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至火药弹丸俱尽,狼狈逃窜。这时,广东的清军从南雄越梅岭赶来,石达开闻讯后,停止追击,集合大军作战略转移,经由崇义边缘山区向湖南、广西方向进军。
太平军第二次攻占南安城是在年八月十日,侍王李世贤率太平军攻占水城。次日,清军总兵、湘军管带刘胜祥率援军赶到,激战东郊,太平军败。八月十六日夜,李世贤率军撤往南雄,东入福建。
年(同治六年),刘胜祥再度来到南安,在梅岭北麓山腰竖立石碑,上刻“重来梅国”四个方斗大字。碑尾跋文从反面记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多次穿越大庾岭,鏖战梅关南北,驰骋于赣、粤、闽、湘的战况。
北伐军三次攻占南安城
大革命时期,两次北伐,都取道大余入赣。
年5月25日,北伐军李烈钧部攻克大庾。年秋,北洋军第九混成旅邓如琢部乘北伐军撤回广东之际返驻大庾。
年12月25日北伐军占领县城,北洋军不战而退。北伐军前线总司令谭延闿进驻大庾,改横浦桥为“中山桥”,并亲书桥匾。
年9月4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谭道源部击溃北洋军,进驻大庾城。县公署改为大庾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11月21日,宋庆龄、张太雷、孙科和苏联顾问鲍罗廷由广东经大庾赴南昌,在桑园里(今东门小学操场)开民众大会,鲍罗廷演说,孙科翻译。
红军与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年10月下旬,朱德陈毅八一起义部队的赣南三整的第二整“大余整编”就发生在大庾县城。
▲年初毛泽东召开军事会议旧址
年1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军部、28团、31团及特务营从井冈山下来,首次占领大庾城,在中山桥下河坝召开群众大会,把没收土豪的财物散发贫苦群众。在天主教堂召开军事会议。
24日红军与尾追之敌金汉鼎师李文彬旅激战于水口寺、东山岭一带后,撤往南雄、信丰。
年2月9日彭德怀率红五军多人到达大庾新城,后撤往南康龙回。
年3月26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余人第二次占领大庾城,在省立直三中学(今南安中学老师宿舍)召开南康、信丰、南雄县党委负责人及南康、信丰、南雄、大庾、崇义、上犹6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作出成立小苏维埃、西河行委、第十二六纵队3个决议,并镇压了“矿区工会”主义、县保卫团驻西华山团总颜正。
年4月24日,国民党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率部进驻大庾城,“围剿”红军,军部就设在大余县城。7月1日至2日,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与粤军第一师激战,将敌击溃后,包围县城。7月4日,红一军团赶到梅关扼守。7月6日,红三军团、红一军团驻游仙部队会合,开赴南雄水口会战。
年红军长征就是冲破敌人封锁线,在大余分左右两路出江西,进入湖南的。
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在梅关一带打了三年游击战,写下《梅岭三章》。年,陈毅亲书:“大余的梅山和梅关都是老革命根据地,是革命人民的故乡之一。”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
现在,大余建成“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
大庾城的文化发展史
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富商巨贾,官宦政要,途经此道,络绎不绝,在此留下许多诗句,按元代聂古柏的说法是:“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梅岭题知事手卷》)
唐代的诸诗人
较早记载在梅关古道留下诗作的人是北魏的陆凯,他是张家口人,他往岭南而去翻越梅岭时,遇到去长安传送公文的使者,便折了一枝梅花,请他带给远在长安的范晔,并赋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寥寥四句,抒发出诗人在逆境中对亲朋故友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翻越梅岭的名人就是唐代的宋之问(约—)了。宋之问弱冠知名,善五言诗。20岁中进士,做了一名宫廷文学侍从。武则天时期,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市)任参军,在此写下《度大庾岭》,起句:“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大庾岭在古人心中是中原和南部边陲的分野。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摇曳心旌,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回望家乡。此刻站在梅岭上,还能望见长安,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因此,要停下车来,滞留山头,再望家园一眼。尾联“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因不适应湿热气候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直抒胸臆,“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此诗起势不凡,却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令人余味无穷,且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
年,沈佺期贬驩州(今越南义安省)过大庾岭,有《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这首诗触景生情,真挚动人,气韵流畅,哀而不怨,流利晓畅,是初唐七律的佳作。“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首联即切题“过岭”。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然而脚下的山岭却是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觉得自己就像那飘浮不定的“白云”,不知去往哪里。“见白云”,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此诗体现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明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张九龄《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月思关山笛,风号流水琴。”在月夜与好友在大庾岭上听到大雁鸣叫,想到千里之外的戍边战士与亲人的离别,表达出时局的混乱,知音难寻的痛苦。“避缴归南浦,离群叫北林。联翩俱不定,怜尔越乡心”,受到奸佞的打击排挤,留下有用之身,为国家和家乡做贡献,主动请求开凿大庾岭驿道,造福于百姓。
唐代的刘长卿(-),开元中进士。以五言著称,在盛唐诗人中,自许“五言长城”。年,被贬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年返回后,居江浙。路过梅岭时,写《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已料生涯事,惟应把钓竿”,表现诗人的失意心情:如果早料到人生会有此事,就应手持一根钓鱼竿,趁早退隐。刘长卿贬官南方,任地睦州正是严子陵的钓台所在,他的一腔酸楚心肠都诉与了这位古人。
宋代的苏东坡
年(北宋元丰五年),黄庭坚来南安贡院主考,酒后作《戏赠南安倅柳朝散》。
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贬惠州,途经虔州(今赣州),逗留了一个多月,溯章江而上,在南安略作停留,题《过大庾岭》诗一首:“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唐宋以来,贬谪南荒的确实没有几个可以北归的,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茫然与伤感。
不过,苏轼还是表达了一种乐观达观的生活态度。“南过庾岭更千山,烝润由来共一天”(《次韵子瞻连雨江涨二首》),这时,苏东坡已是59岁,饱经忧患,但接二连三的政治打击并未动摇苏东坡,他热爱生活,了生死,轻得丧,忘宠辱,以旷达的态度对待不幸的命运。他在南安写下诗句:“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十月,苏东坡到达贬所惠州(广东惠阳)。绍圣四年朝廷加重对元祐党人的处理。四月再贬苏东坡于琼州昌化(今海南儋州)。
年(元符三年)正月,27岁的哲宗皇帝去世,其弟徽宗即位。当年五月,苏东坡遇赦,六月渡海北归,结束了7年的贬谪生活。66岁的苏东坡踏上归程,当他再次登上梅岭回望岭南时,写下《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郞》:“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古时候,梅岭是中原与“南蛮”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分水岭。到达梅岭,对贬官流放岭南的人来说,才算真正踏上了北还的归程;同样,被贬岭南,一过梅岭,弃置荒蛮之地、北归无日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数年前由此驿道南去,今天,又由此驿道北还,苏东坡不由吟道:“暂着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南冠:囚犯的代称,此句作者贬儋耳以自况。剑关:剑门关,在四川剑阁东北,此代指苏轼家四川眉山。此时正是梅岭梅花盛开的季节。看着满山满坡的红梅,联想到自己终于以垂老之年,脱离苦海,活着回到岭北,苏东坡不由吟道:“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从花事入手,触景生情,引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表达出自己知音难觅、情怀难释的惆怅心情。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中度过了七年时光,但苏东坡没有哀怨、颓废、低落,仍然那么乐观,那么豁达,那么热爱生活。
从梅岭下来,苏轼来到南安城。倪知府在新筑的谯楼上设下酒宴等候。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苏东坡登上谯楼,作《登谯楼》诗一首,后来,倪知府摘取“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两句合成一副对联,并按苏东坡手迹,镌刻于谯楼的柱上。这副楹联生动地概括了大庾的山川形胜,成了赞誉大庾城的千古绝唱。苏东坡在大庾和赣州共写下《南安军学记》等诗、文60余首(篇)。对赣州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后来,明代的大才子解缙就写下《重过南安二首》,其中一首说:“庾关北望曙河流,江右江边壮此州。为有东坡两行竹,每看南斗近谯楼。”
明代的汤显祖
南安府衙来过许多名人,发生过许多故事。年(万历十九年)九月,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汤显祖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被贬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典史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九品之下。汤显祖从临川出发,经大庚岭,写了《秋发庚岭》:“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借用曹操《短歌行》“乌鹊南飞”的典故,表达被贬南行的彷徨心绪。
▲牡丹亭
后来,汤显祖经韶关到广州,再绕道去澳门,参观了后来《牡丹亭》里提及的“香山岙里巴”,就是指澳门三巴寺,是“圣保罗”的音译,代表“教堂”。再从澳门乘船经恩平到涠洲岛,最后到徐闻县上任。
年(万历二十三年)春,汤显祖从徐闻县前往浙江遂昌任知县,又经梅岭古道来到南安府衙,因水涸待舟在大庾城滞留月余。其间,在南安府衙后花园的牡丹亭,看见有人欲砍一棵梅树,便上前探问。那人告诉他,太守的女儿曾在这棵树下与情人私会,被太守发现诟骂后,忧愤而死。人们便把她的遗体和画像埋在这梅树下。从此,每当月黑风高、夜深人静,就有一阵阵的风声,似乎在喊:“还我魂来!还我魂来……”汤显祖听到这个缠绵悱恻、令人断肠的人鬼情未了的故事,震动很大。然后到遂昌当官,一直当得不自在,老沉浸在这个故事里,于是,就辞职回到临川,以南安府衙为背景,写下“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流传天下。明代南安府衙及其后花园、牡丹亭,瑰丽典雅。遗址在现西华山钨矿的厂部。
汤显祖在《牡丹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成为千古名剧中的千古名句。
如果翻译一下,汤显祖的这句唱词是说:情不知是如何开始的,却一往情深。可以令生者为之而死,也可以令死者宛如复生。汤显祖在《牡丹亭》里的这个题记,一下子就让人想起金元之际元好问(-)的那句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有一次赶考路上,遇到一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一头栽向地面撞击而死。我想,不论是元好问看到的大雁殉情,还是汤显祖听到的杜丽娘殉情,两位不同时代的作者都受到强烈震撼,都直问“一往而深”的“情为何物”?
我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及开去,世间万物,对恋人、对事业,对信仰、对家国,情至极处,就会心意坚定,“生死相许”,“至死不渝”还力量无穷: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年(光绪十二年),知府周浩重修牡丹亭,并在亭侧修杜丽娘墓。
(此文在调研过程中,得到大余博物馆黄敏馆长的帮助,部分配图由大余县委宣传部提供。在此感谢。)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姚亚平
原标题:《我们记住了梅岭这条路,可不能忘掉了南安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