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条边”,康熙曾有《柳条边望月》七言绝句,乾隆曾写一首《柳条边》,而纳兰性德题为《柳条边》诗中,对柳条边做了细致描述,终句“若使春风知别苦,不应吹到柳条边”,更是写满了柳条边上的离愁。
延续多年的柳条边,是阜新地域内的“小长城”。边里边外的防御隔离与交流融汇,不仅沉淀了中原与塞北融合的文化内涵,也逐渐形成了塞北人民历代相传的独特文化基因。
从生物学角度说,人类优秀的基因更容易传承,一个城市的性格也当如此。在溯源“厚道阜新”这一城市性格形成时,优秀的边门文化感染力不可小视。
日前,记者专访了我市地域文化专家、多年研究边门文化的清河门区政协副主席何楠。他认为,边门文化是阜新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数百年的传承积淀,留下更多诚信厚朴的基因。他从边门文化和塞北人文角度,向记者介绍了边门文化对阜新“厚道文化”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明长城与清柳条边是边门文化形成基础
谈“边门文化”,首先要弄清“边门文化”的概念。其实,“边门文化”是个广义大概念,指的是整个柳条边修筑后形成的历史积淀的总和,是特殊原因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何楠说,现在阜新人讲的边门文化,是狭义的清河门地域文化。单从狭义的边门文化来讲,它应该是明长城边墙和清代柳条边在阜新地域内设置后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形态。
清河门地区位置极其重要,与“辽西故道”密切相关。内地与东北经大凌河谷地及医巫闾山麓连通的“辽西故道”从上古开始,就通达无阻,可以走车马,沿途有州县村镇供应食宿。
到了明代,“辽西故道”经常遭到北元势力袭扰,不能畅通,明政府就在沿海岸这条狭长平原地带修筑边墙,设置卫所驿站,建立傍海城镇并驻军。当时的清河门成为与北元交集的前沿地区。北元进入北宁、义州,大多要突破清河门边墙长城才能进入。
志书上记载的这道边墙全长余里,经由战略重地清河门。边墙遥遥,商旅往来,驿站歇息,买卖交流,货物集散,这里自然就成了交通要道,渐渐红火,清河门街市由此而兴。
柳条边是指清政府17世纪后半期在东北兴建的堤防壕沟。据《盛京通志》《柳条边记略》记载:为巩固“祖宗肇基的兴旺之地”,在明边墙的基础上,增修一道盛京围墙并植柳,故称柳条边,于此边九十里设一边门。阜新地域内的柳条边非常重要,清康熙十五年(公元年)设置“清河边门”,为二十一个边门之一。
据考察,清柳条边老边在我市境内全长.5公里,遗迹依稀可辨,在阜新地区留下了清河门、白厂门和彰武台门三道边门,清河门区和彰武县由此得名。其中清河门对边门文化有更多的传承。
明长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而柳条边则是标识功能,是生态保护红线,清统治者不允许边内人员随意跨越边外生产生活。明王朝时,边内是汉族,边外是蒙古族,辽东长城外是女真族。清王朝时,边内是满族统治下的汉族人,边外是蒙古族人。这里是两种文化分界线,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部。边内是农耕文化,多种植小麦、玉米,食面食,吃饺子;边外是游牧文化,放养牛羊,多食牛羊肉,吃馅饼。后来,清政府出于开发东北进而增加税收、缓解土地矛盾,废弃了柳条边墙。但是边门的设立,逐渐地形成并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产生了特殊的文化内涵。
多民族融合成为边门文化的底色
年边门弛禁,年柳条边废置,边门洞开,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成了关内灾民寻求生路的乐土。流民在东北很受当地旗人欢迎,因他们通文墨,懂生产,会经营,给当地带来很大好处。大量流人落户此地,便聚集成清河门古镇。
那时的清河门是现在阜新版图上商贸最发达的地区,号称“方圆百里畴,清河第一集”。边外的牲畜皮张,边内锦义的粮食、生活用品都在此交易。
集镇的形成,各民族聚集,游走世界的伊斯兰人善于经商,汉人勤劳且心灵手巧,商号作坊买卖兴隆,蒙古族人的憨厚实在,民风彪悍,加之此前有辽代契丹人的影响,文化多元互渗,民族不断融合,成为边门文化形成的底色。
明长城、柳条边的建设目的本来是想禁锢民族交流交往,最终还是无法阻隔人们对社会流动的需求,尤其是在边门洞开后,开启了大范围的民族交流交往,实现了民族融合,形成阜新最早的集镇,边门也成了阜新对外开放的前沿,清河门古镇开始商业繁荣,市井文化盛行。此时,边外少数民族的厚道、淳朴更多地影响了清河门古镇的商业文化。古镇商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诚实守信,童叟无欺。
新中国成立后,边门文化又经历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矿山文化的渗透。
解放战争时期,清河门是北阜义县政府所在地,管辖范围义县城大凌河北、阜新县城以西、王府以南、北票牤牛河以东。为了解放清河门古镇,在火车站附近发生激烈的战斗,解放锦州、义县的5秘密军火列车,终点是清河门火车站,大量军火从这里运往锦州、义县前线,为辽沈战役解放锦州提供了支前保障。年3月18日,阜新国民党守军、矿警队、市政府、矿务局以及地主资本家还乡团从阜新撤退,东北民主联军在阜锦公路清河门段发生激烈战斗,这一天也成为阜新解放纪念日。
年,清河门开始建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此工作,为边门文化又增加了更新元素。矿山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太阳石精神”,也为边门文化注入精彩内容。
商贸往来中形成边门“厚道文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边门文化中的厚道品质有别于其他地区,表现得更为独特。当时清河门镇有多家商号,商贸发达,日日为市。到了民国,清河门大集相当繁荣,成为方圆百里的物流集散地,内蒙古各地的牛羊马匹、皮毛、棉麻、药材都来此交易,再购买布匹、粮油、食盐和日杂商品等物资运回去。外地往来运送物资的大车高峰时日达1多辆,故有“拉不败的清河门,填不满的锦义城”之说。
一篇《跑三行》文章中介绍了一群贫困群体诚信公平交易的内容。这个被称为跑三行的群体,其实就是最早的中介群体。这伙人家境贫寒,但是跑三行,不偷不骗,讲究信用,公平交易,和气生财,尊敬长者,童叟无欺。这种公平交易的人品素质,交易时的幽默,独到的观察能力,童叟无欺的经商品质,成为边门经贸兴盛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边门文化中的“厚道”品质。
跑三行的人大都是做牛羊皮毛、土特产品等杂物的买卖,很少因交易引纷争,尽量使双方满意。这种有中介人的交易,气氛和谐主要是因为双方信任占第一位。他们交易中的团话,幽默有趣,吞袖儿讲价有如表演魔术,体现了边门人的聪明才智。此外,有的跑三行者凭眼力、手摸和多年经验,能估量出一群牛的出肉分量。还有屠宰户自己派人外出买牛羊,也有把群牛、群羊亲自赶到外地去,吃苦耐劳,公平诚信,这些后来做成大生意的人都出自跑三行。应该说,这一行业培训出的商业群体为活跃边门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移民实质上是文化的迁移。商贸繁荣,矿山兴起,外来人口涌入,多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浸染融合,久经同化,使边门文化既有边内儒家主流文化形态,又有边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沉淀出“包容开放,尊商重信”的人文性格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生态。
长城柳边,大漠雄关,旌旗号角,战火烽烟,如今都已远去,成为永久的历史。站在历史新起点,何楠表示,现在的边门进一步加大开放程度,迎接八方来客,这为边门文化注入更多生机。作为阜新南大门的清河边门将立足开放前沿,继续弘扬边门文化诚信厚道品格,为全市转型振兴和经济发展助力。
来源:阜新日报
记者:陈力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