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大同城内两座辽金佛教寺院的建筑艺术
《文物世界》年06期张伟莉
目前我国遗存的辽金建筑多为佛教建筑,“多用移柱、减柱手法”,这是辽金佛教建筑最为突出的特色。主要有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北京天宁寺塔、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宁义县奉国寺等。
下面着重谈谈伫立于山西大同古城内的两座规模较完整的辽金建筑群—华严寺和善化寺的建筑艺术。这两座古建殿宇高敞巍峨,气势宏伟壮丽,都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塑像和壁画成为辽金时期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古城内清远街南侧的华严寺,它坐西朝东,与汉地其他佛寺坐北朝南不同,体现了契丹族崇拜太阳的习俗。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解释这种方位时用8个字概括:“辽人信鬼,拜日为神。”华严寺的建造保存了契丹人的原始习俗。据辽史记载,辽重熙七年(年),因雕刻《契丹藏》帙而修建华严寺南中轴线主殿薄伽教藏殿,辽清宁八年(年),道宗皇帝巡视“西京”,遂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在这种气氛中,华严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海会殿相继落成。辽圣宗为加强其统治,降旨全国尊佛法,大肆营建佛寺,抄刻经藏,不遗余力。道宗帝亲自撰写了《华严经随品赞》十卷,华严寺更为兴盛,其附属建筑南北阁、东西廊、宝塔、斋堂、厨库及陀罗尼经幢等相继落成。这座隆盛于辽金两朝重地的北国梵宫既是庄严神圣的佛陀演教的说法圣地,又是卓尔不群的辽金艺术殿堂。根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这座大寺初建时,不仅仅是帝王礼佛和辽朝贮经的敕建寺院,同时因寺中“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还具有皇家祭祀祖先的性质,因此成为西京规模宏大的寺院,香火极其旺盛。在辽保大二年(年),这座鼎盛达百年之久的华严寺毁于兵火之中,《金碑》记载:“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台楼观,俄而灰之,唯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洎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
华严寺几经历代风雨战火的摧残,又经历代的多次修葺。现保存完整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被称为“辽代艺术博物馆”,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年),坐西朝东,建于高大月台之上,面阔五间(25.65米),进深四间(18.41米),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栱相结合的手法,具有简洁、疏朗的特色,整体外观稳固、轻巧,是国内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减柱法”较早的实例。至今已有年的历史。金、元、明、清各代都曾修葺,~年大同文物部门曾对此殿落架大修。殿内佛坛平面沿袭了唐制,成倒“凹”字佛坛。佛像的布置与西安唐代大雁塔门楣雕刻的构图极为相似。佛坛上完整的保存着29尊辽代彩塑,为并列三佛,依间分为三区,正中三尊大佛端坐在莲花台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以主佛为中心,配置四大菩萨、胁侍、供养童子,四大天王等像,构成一堂诸佛讲经的生动场面。诸菩萨或婀娜或贤淑,栩栩如生,造型生动传神,是中国民间传统的雕塑工艺品。虽历经千年的香火烟熏,但整组塑像呈古铜色,更具有古朴自然之风。在三尊主佛的上方,有辽代建造的八角形藻井三个,为不等边八角锥体。围绕在佛像左右的塑像,比例适当,体态丰满,个性鲜明。特别是旁侧那位“合掌露齿胁侍菩萨”,露着洁白的牙齿,笑得那么温柔和动人,万种神韵尽在这一笑之中。在殿内塑像后,依墙环壁一周建有双层楼阁式藏经柜共38间,上层是供设佛像和功德主像的佛龛,下层是存放经书的壁藏,共使用斗栱17种,其中双超双下昂七辅作柱头,是目前已知辽代斗栱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壁藏间搭建着一座圆弧拱桥,并在桥上建有“天宫楼阁”五间,不仅将经橱和佛龛结合为一体,更增显其美,烘托出了“天宫楼阁”的凌空高悬气势,真实地表现了辽代的建筑风格,代表着11世纪建筑的最高水平和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华严寺北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古代木构宗教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大殿,建在高大的五米月台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占地面积平米,古朴而庄严,雄伟而壮丽,被专家们认为是“国内佛殿中稀有之巨构”。它的构件之大已到了惊人的程度,筒瓦长约80厘米,仅一块就有27斤多重,大殿顶脊之上一对琉璃鸱吻高达4.5米,色彩鲜艳、光彩照人,金代琉璃鸱吻保存至今已是凤毛麟角,华严寺可谓是得天独厚。柱网排列在合理承重的前提下,平面中大胆地采用了减柱法,比常规的九间十柱减少内槽金柱十二根,使殿内佛座配列与礼佛活动增加了空间面积,建筑更趋实用。
大殿内现存32尊造像,为明代雕塑作品,大殿中央佛坛上端坐五尊金身如来大佛,佛高3.1米,佛像面相扁平上宽,肉髻顶上有桃状宝珠,端坐在仰覆莲花须弥座上。佛坛两侧的台基上侍立着二十尊天王彩塑,身高2.8米,是一组极为精彩的塑像。他们神情刻画生动,姿态各具魅力,属明代泥塑中的上品之作。二十位护法天王身躯都向前倾15°,屹立年,至今纹丝不动,表现出了护法天王对佛的虔诚和崇敬。大雄宝殿内壁上绘制21幅巨型壁画,为清光绪十六年(年)由大同钟楼西街兴隆魁董画铺画工董安等人共同绘制,长米,高6米,共有平方米。画面共绘有五千多人物,形象之间顾盼有神,表现出传统线描的高度成就。线条圆浑有力、豪放洒脱、色彩艳丽,保存完好,用数十组画面展示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道的传记。殿内平基为明代宣德年间补装,在清代光绪初年进行彩绘,图案有龙、凤、花草、仙鹤等贴金彩绘块,无一雷同,具有立体感、动态美,使得整个大殿显得更为富丽堂皇,充满宗教的神秘感。
大同古城南还保存有一座著名的辽金建筑群——善化寺。此寺曾名为开元寺,后更改为大普恩寺,始建于唐代中叶,后来毁于兵火,直到金代天会六年(年)得以重建,采用中轴线对称形式,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辽代原物,普贤阁、三圣殿及山门为金代所建,大雄宝殿建在3米高的月台上,面阔七间(41.8米),进深五间(21.18米),屋顶形式单檐庑殿顶,其做法是典型的辽代风格(屋面较平,上面的屋脊甚短。屋顶坡度比较低,在28°之内,无推山,平面用减柱造,中央的无间四缝省去外槽的前内柱和内槽的后内柱,只用四根内柱。檐柱升得很高,超过宋《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七间升起六寸"一倍,檐柱之间除正面当心间和二梢间开门窗外,均围以厚墙。斗棋为五铺作,补间只有一朵,当心间出60°斜棋,斗棋式样达八种之多,其造型简洁古朴。年落架重修时有一奇特的发现,外檐东北角转角铺作,承托老角梁的非寻常宝瓶,是一罕见的木刻侏儒像。梁架结构,殿内除当心间前部有平綦和斗八藻井,形制精巧,上下排列斗棋二层,中央圆形绘二龙戏珠图案。此殿实行了减柱法,内外柱不同高,是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建筑。殿内供奉辽代泥塑44尊,壁画平方米,这些塑像、壁画、人物姿态优美自然,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护法天王造像姿态神情各尽其妙、个性突出、色彩和谐、手法细腻,令人为之惊叹!
普贤阁为金贞元二年所建,平面呈方形,两层,中有腰檐,顶为歇山式,楼上设围廊栏杆,是一座结构精巧、比例匀称的辽式楼阁,体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之典型气质。
三圣殿为金天会年间所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也为单檐庑殿顶。采用减柱法实行得最为大胆,按此殿间数计算,应有内柱12根,但古代匠人只用4根经柱支撑,扩大了殿内活动空间。顶部实行"彻上露明"的做法,以便于将佛像塑造得高大,又把梁架结构之美展现出来。三圣殿次间的斜棋形制多样,色彩斑斓,这种斜棋是辽金建筑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载檐部重量,且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曾评价这种"斗棋"说∶"伟大之斗棋,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形似倒置的香蕉,美如"怒放的花朵",是金代最为绚丽、最为硕大的斜棋。殿内佛坛上供奉"华严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两边为文殊、普贤),殿内还保存四通非常有价值的石碑,其中有宋人朱弁撰文的《大金西金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很有学术价值。
在这些佛国的世界里,我们感受着千年前的辉煌,在博大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雕塑文化和彩绘艺术中,我们宁静地回味着这伟大的神奇,无不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升华,这些珍贵的古代建筑文化遗存不仅对研究大同地区历史文化渊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研究和发展我国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大同地区与我国北方广大区域的古代文化联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特别是这些早期建筑的总体布局、体例保存得很完整,对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以及营构之法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为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赢得了很高的荣誉,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系大同华严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