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象的断壁残垣中,遮蔽了一段淹没了的辉煌,谁能想到,近乎百年之前的老城旧楼,就是当年那一场震惊世界的“锦州事件”的发生地,竟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史,息息相关!
一转眼,九十年了-----
历史大散文
《我的锦州我的国》
——中国现代史上“锦州事件”的坚韧叙事
连载之二
三、从历史古道上重新发现锦州
正当东北交通大学风生水起中兴之时,不料,风云陡变,中国历史走进了!
年9月18日,东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入关避难。后于北京借北平南兵马司税务监督公署为校址复学。
年1月1日,在锦县的东北交通大学学生人,逃到北平。年2月,东北大学借的北师大广安门校舍,收容了东北交通大学(锦州)学生余人,并设立交通学院,以刘百昭兼代院长。3月,刘百昭院长辞职,聘曹国卿为文法学院院长,兼代理交通学院院长。6月,流亡北平的冯庸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并入东北大学,其所占原陆军大学校址,由国民党的军委会拨为东北大学总校校舍,彰仪门校舍为第一分校,南兵马司校舍为第二分校。同年7月1日迁入北平西直门里崇元观5号(原陆军大学校址)。7月,东北大学第五届学生人毕业。
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数千人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等口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
东北大学、冯庸大学、东北商船大学、东北交通大学等流亡学生也在北平示威游行队伍中,很快大批警察宪兵迅速赶来。在街口严阵以待,水枪喷射出强烈的水柱,直冲衣衫单薄的学生们,随后警察冲进游行队伍中,挥动警棒驱散了游行队伍。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在作家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对流亡到北平的东北籍各所大学生的生动描写。
在那个除夕之夜,那里聚集着十几位东北流亡青年。这些人都是大学生,共产党外围组织“剧联”成员,也有共产党员。杨沫与这么多的爱国青年相聚一堂,她的心第一次受到震动。“听到他们对于国内国际大事的精辟分析,使我这个正在寻求真理,徘徊歧途的青年猛醒过来——啊,人生并不都是黑暗的,生活并不都是死水一潭!原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拯救危亡的祖国,为了一个美好的社会的诞生正在浴血奋战!”(《青春是美好的》)那除夕之夜是杨沫生活道路上新的里程碑。这里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谁能说清呢,从那一代青年的典型人物身上,譬如卢嘉川、许宁、白丽萍、崔秀玉等东北流亡大学生的细致刻画上,没有我们东北交通大学莘莘学子的影子呢?
东北大学撤退至内地后,刘百昭先生坚持带领东大师生辗转关内各地,直至抗战胜利后返回沈阳。
年9月23日,张学良通电将东北军政指挥中心西迁,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行署,由张作相代理边防军司令长官、米春霖代理辽宁省政府主席。临危受命的米春霖从北平受领赴锦州组织省政府行署的任务后,于9月27日抵达锦州,他与原省政府的流亡官员们会合,又从辽西招募了一批办公人员,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米春霖选择了当时的东北交通大学校舍(今锦州铁路高中)作为办公地点。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由于奉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一夜之间,奉天陷落、吉林陷落------
——与此同时,从十九日起,关东军向南满铁路沿线攻陷安东、凤凰、营口、大石桥、本溪、抚顺、瓦房店、盖平、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开原、昌图、四平、公主岭、熊岳、通辽、郑家屯、牛庄、新民洮南等大大小小城市20多座,掠地千余里,偌大东北,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不断地雪崩、雪崩、雪崩!
翻找当年的史册,看到遗留下来的一组惊人的数字,至今仍然令人心痛。没来得及转移的东北当局官方财产17亿银元,还有全国最大的可生产世界上最先进轻重常规武器的兵工厂,东北边防军架飞机、余门火炮,各类轻武器12万余支,在一眨眼的功夫,全部收在日本关东军囊中。张学良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父子俩在东北经营多年的家业一夜之间血本无存、损失殆尽。
国仇家恨的双重压力,使张学良一夜沧桑。
张学良紧急请示国民政府,将辽宁省政府行署,以及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迁至锦县。就这样,历史别无选择,崛起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历史大任,落定锦州!
那么,军政两署具体办公地点设在何处呢?
——历史选择了东北交通大学!
于是,当年的锦县,以一城之力,以一方“中国地”之上的“龙城飞将”,横刀立马地,抵挡倭寇度阴山!
当年的锦州,只是一个县,与辽西各县行政上本无大小之分,张学良为什么把军政两署政权放在锦县,而不是放在别处呢?
这是因为锦州的历史地位、地理位置、交通优势,包括人心向背等等因素所决定的。
从历史古道上,人们重新发现了锦州!
辽西古道上的重镇锦州,是北宁、锦朝两条铁路的枢纽,沟通关内外的交通要冲,是保卫中国的一道关键屏障。而在中外战略家看来,更是一道中原与东北的天然分界线。
早在年,梁启超就在《中国史叙论》里指出:地理与历史,最有紧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
而锦州,恰是准确地横亘在这一地缘政治的分界线上。
在关内关外的链接点上,锦州宛如一面旗帜,得天独厚地、不可替代地树立着,飘扬着,昭示着,如同一个潜在的坚不可摧的标志,给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身份和认定。或可认为,从辽、金、明、清以来,锦州就是一个历史的拐点。
曾经的古道,不是历史,历史不等于过去。“过去”只有被诠释,被讲述之后才成为“历史”。历史是在过去的混沌中重新发现,或发明关联、模式、意义与秩序。如果沉浸在已有的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历史。无比巨大,混饨一团的过去被赋予了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被讲述出的历史就不再等同于过去。过去的无数方向、无数线索被简化成历史的单一方向和单一线索。
过去无可计数的参与者被简化为少数人群及其精英,主人公和中心人物出现了,目的和意义就诞生了。
少帅这一选择,把辽宁省军政两署所在地的锦县,一下子由县升格为省城了,因而,日本政府和外界舆论均称以锦州省政府。顿时,锦州这一座区区小城,由此推向了大历史的前沿!
作为历史前沿的锦州省,由此也相继隆重推出一个人物,应着时代的呼唤,登场了。
他——就是黄显声!
当年的代理省长米春霖、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作相即后来的荣臻都先后离锦,真正坐镇主持工作,担任前线总指挥的就是黄将军一人,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出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第一时间将“九一八”事变的真相告诉了世人;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中国工农兵劳苦民众“一致动员武装起来,给日本强盗及一切帝国主义以严重的回答,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
能否说,黄显声是清醒的,而且是挺身而出的第一人呢?因为他深受共产党武装抗日号召的鼓舞,在锦州积极发动辽西民众组建义勇军抗日。他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和时任辽宁省政府秘书的中共党员刘澜波的协助下,于年9月末,在锦州军政两署亲自主持召开了锦西、义县、北镇、黑山、兴城、绥中、盘山、台安8县公安局长会议,要求各县整顿民团,这些民团武装就是后来各地组建抗日义勇军的基础。并决定组建省公安骑兵总队,准备迎击西侵日军。
10月上旬,黄显声和熊飞在锦州北街福鑫生百货店内(现锦州市北街)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创建辽西抗日义勇军,研究制定了组建义勇军的纲领性文件,由刘澜波执笔起草,以辽宁省警务处的名义,制定了民众抗日武装《收编加委方案》,简称《编委方案》,下发到各县。方案允许民众民间爱国志士招兵买马,并给予军衔。
尤其是他主持制定的《收编加委方案》,缔造了辽西各路抗日义勇军,两次发动了“锦州保卫战”,他的历史作用,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把日本早在年就开始谋定的“攻占锦州”从而制造“满蒙独立”的惊天阴谋,硬是给改写了!不怪日伪称其“血肉长城第一人”。
我个人以为,黄显声的历史意义,就是在那个时代,当全东北整体濒临沦陷的时候,他以一己之光芒,代表着一个中国的清醒,不仅照亮了古道中的锦州,照亮了历史夹缝中的东北,更是照亮了不该沉默的世界!
假如,若没有黄显声们在锦州的挺身而起横刀立马,一部中华史能不能就被人给篡改了呢?就因为历史没有发生这种假如,让人们忽略了他精彩现身的巨大意义。
在黄显声民族大义的号召和实际枪弹的补给下,辽西义勇军雨后春笋一般出土了!
好在,历史记住了这些义勇军首领高鹏振、马子丹、宋九龄等人的精神造型。
偏偏历史对他们一直吝啬得很,只能出现在地方志上,这种遗之青史的不公,令人扼腕叹息。
然而,当下,还有人知道黄显声的名字吗?当人们漫步在东北交大遗址公园的时候,他们会不会想到,就在自己的脚下,民族英雄黄显声们正孤独寂寞地安息着------
当今时代仍然还在呼唤:“龙城飞将今何在?”黄显声的精神塑像,永远挺立在锦州大地上!
——未完待续
作者:白雪生,国家一级作家,原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丶理事,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丶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会员,锦州市文联原主席、锦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渤海大学专家客座教授,锦州市政协文化顾问等。连任多届全国文代会、作代会、剧代会代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广电部星光奖、文华奖获得者,其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家专业艺术高校和中、小学教材。
图片来自网络
启点传播敬请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