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版富顺县志简化连载系列2建置

本部分记载了富顺县自先秦时期至清康熙年间的建置沿革,相对于旧志的简单陈列,段玉裁在本《富顺县志》中还援引《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代文献,纠正了旧志的部分错误,也进一步佐证了富顺县的建置沿革。

不过段玉裁虽为文学大家,但限于术业有专攻及历史局限性,本志建置部分仍存在诸多错误。本文依据诸史料记载,对原文关键信息及错误进行校注,并依原文进行翻译,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富顺县建置沿革。

唐虞[1]为梁州域,历夏商至周为庸蜀巴濮[2]之地,秦介巴蜀二郡之间,汉高帝分巴置广汉郡。建元六年武帝分广汉置犍为郡,领县十二,江阳县[3]属焉,县治在今直隶泸州州治。

[1]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

[2]濮(pú):中国古代民族,存于商汤时期,这里指蜀国巴国少数民族地区。

[3]江阳县:据里耶秦简,江阳县在秦代即设立,时间不晚于秦二世二年(即前年),具体设县时间无考,西汉景帝六年封赵相苏嘉于此为江阳侯,设江阳侯国,属巴郡。县治在今泸州市区,辖今泸州、宜宾东部、自贡东部、内江南部、重庆西部及遵义北部等地区,富顺地区秦汉时属江阳县辖地。

富顺地区在尧舜时代为梁州之地,历经夏商至周朝为古巴、蜀两国之地,秦朝时介于巴郡和蜀郡之间,汉高祖分巴郡新置广汉郡。建元六年(前年)汉武帝分广汉郡新置犍为郡。犍为郡下辖十二县,其中包括江阳县,其县治在今直隶泸州州治。

华阳国志蜀志曰武帝分广汉置犍为郡,巴志又曰高帝分巴置广汉郡,武帝又两割置犍为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广,知江阳在秦时当介巴蜀之间也。汉地里志[1]曰犍为郡建元六年开,华阳国志曰元鼎六年置犍为郡非也。春秋传曰水北为阳,说文曰水南曰阴,江阳以在江北得名。其地南以江为竟,江之南汉安县[2]符县[3]地也,北接资中县,西接南安[4]僰道县[5],东接巴郡。

[1]汉地里志:即《汉书·地理志》。

[2]汉安县:历史上川南地区先后设置过两个汉安县,一个是东汉顺帝永建年间分资中县所置汉安县,治所在今内江市区,辖今内江地区;成汉永嘉后因战乱荒废,北周天和二年于旧址置中江县,隋开皇元年更名内江县。另一个是东晋穆帝平复夷僚之乱收复失地后于江阳县西(今江安地区)所置汉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江安县。文中所称汉安县为后者。

[3]符县:今泸州市合江县,西汉元鼎二年置符县,治所在今合江镇南关地段,王莽改符信县,东汉改符节县,东晋改安乐县,北周保定四年改置合江县,辖今泸州南部及遵义北部地区。

[4]南安:秦置南安县,北周后废,治所在今乐山市区,辖今乐山及周边地区。北周保定元年复置平羌县,隋开皇三年改峨眉县、九年改青衣县、十年改龙游县,明洪武九年废,清雍正十二年复置乐山县,均为嘉州(嘉定府)治。

[5]僰(bó)道县:秦置,早在先秦时期,四川宜宾一带就有僰人聚居,秦汉把少数民族地区称为“道”,故此地设僰道县,治所在今宜宾市区,曾为犍为郡治。北周保定三年改外江县,随大业三年复名僰道县,北宋政和四年改宜宾县,辖今宜宾及周边地区。

《华阳国志·蜀志》称汉武帝分广汉郡新置犍为郡,《华阳国志·巴志》又称汉高祖分巴郡新置广汉郡,汉武帝又再分巴郡新置犍为郡。因此世间称分巴割蜀成立广汉郡和犍为郡,可得知江阳县在秦代时应当是介于巴蜀二郡之间。《汉书·地理志》称犍为郡于建元六年(前年)设置,因此《华阳国志》称元鼎六年置犍为郡是错的。《春秋传》称江水北侧为阳,《说文解字》称江水南侧为阴,江阳县因地处江水北侧而得名。其辖区南边以长江为界,以南是汉安县符县之地,北与资中县接壤,西与僰道县接壤,东与巴郡接壤。

东汉因之。建安十八年刘璋[1]分犍为立江阳郡,县改属江阳。

[1]刘璋:刘璋(?-年),字季玉,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割据军阀之一。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后为刘备所败,病逝于荆州。

东汉沿袭此行政区划。建安十八年(年)刘璋分犍为郡设立江阳郡,江阳县改属江阳郡。

华阳国志曰江阳郡本犍为枝江都尉[1]地[水经注作岐江都尉],汉书地里志犍为郡汉阳县[2],班氏自注云枝江都尉治是也,今汉书俗本脱去枝江二字,汉阳县东汉改为汉安县[3]。华阳国志曰,建安十八年“汉安程徵、石谦白州牧刘璋,求立郡。璋听之,以都尉广汉成存为太守,属县四”,江阳、汉安、符县、新乐。建安十八年置江阳郡,华阳国志水经注皆同富顺旧志云建安六年,误也。

蜀汉晋氏[4]因之。

[1]枝江都尉:东汉置,具体时间不详,属犍为郡,建安十八年枝江都尉改置江阳郡。据《舆地纪胜》枝江即沱江。

[2]汉阳县:西汉置,属犍为郡,治今贵州赫章县一带,后为南部都尉治。东汉属犍为属国都尉,蜀汉属朱提郡。

[3]汉阳县东汉改为汉安县:此处并非是汉阳县在东汉改名汉安县,而是指枝江都尉治地在东汉由汉阳县改为汉安县。但实际并非如此,据《汉书·地理志》载“汉阳,都尉治”,但此都尉实为南部都尉(又称汉阳都尉);《后汉书·郡国志》载“犍为属国,故郡南部都尉,永初元年以为属国都尉,别领二城,朱提,汉阳”(蜀汉章武元年改朱提郡)。因此汉阳县仅曾为南部都尉治地,其并未划属过枝江都尉,也就不存在枝江都尉治地在东汉由汉阳县改为汉安县的情况。或因南部都尉改犍为属国,都尉治地迁往江阳并依治地称枝江都尉,但目前并未发现有史料记载枝江都尉治地为江阳县。

[4]晋氏:即晋朝。

《华阳国志》称江阳郡本为犍为郡枝江都尉辖地(《水经注》写作岐江都尉),《汉书·地理志》犍为郡汉阳县条目下,班固备注是枝江都尉的治所(译者注:不存在此说),现在流传的《汉书》去掉了枝江二字,都尉治所在东汉从汉阳县改为汉安县(译者注:不存在此说)。《华阳国志》称建安十八年(年)汉安县人程徵、石谦向州牧刘璋提议设郡,刘璋听了他们的提议,以枝江都尉广汉郡人成存为郡太守,管辖四县,分别为江阳县、汉安县、符县、新乐县。建安十八年(年)置江阳郡,《华阳国志》《水经注》皆同富顺县旧志一样称建安六年(年)置江阳郡是错误的。

三国蜀汉及晋朝沿袭此行政区划。

刘璋及蜀汉时江阳郡治在汉安县今之江安县[1]也,晋时移郡治于江阳县,属县三,江阳县、符县、汉安县。水经注曰汉安县江阳郡治[2]也,言刘璋初立郡时也,华阳国志曰江阳县郡治言晋制也。

宋[3]属江阳太守。

[1]江安县:据《元和郡县志》“江安县:本汉江阳地,李雄乱后,没于夷僚,晋穆帝于此置汉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江安县。”晋置汉安县为东江阳郡治。“汉安”县名,一说西汉分资中县所置汉安县(今内江)于西晋没于夷僚,东晋于今江安侨置。一说为晋穆帝平汉(成汉)安僚于此置县,取名汉安。隋改名江安县,因此地本汉江阳县地,故名江安。

[2]汉安县江阳郡治:江阳郡于东汉建安十八年由益州牧刘璋改枝江都尉所置,历代史志均将江阳县作为江阳郡首县(即郡治),并无汉安县作为江阳郡治的记载。仅有东晋所置东江阳郡治在新置汉安县(今江安),文中“水经注曰汉安县江阳郡治”应是指东江阳郡。因此本段关于江阳郡治的论述是错误的,段志或因提议设郡的程徵、石谦是汉安县人,即认为刘璋置江阳郡时郡治在汉安县。

[3]宋:此处为南北朝时期的刘宋。

刘璋及蜀汉时期江阳郡治在汉安县(译者注:实际应为江阳县)即今江安县,晋代时郡治迁移至江阳县(译者注:不存在此说),管辖三县,分别为江阳县、符县、汉安县。《水经注》称汉安县是江阳郡治说的是刘璋新设立江阳郡的时候(译者注:不存在此说),《华阳国志》称江阳县是江阳郡治说的是晋朝的时候(译者注:不存在此说)。

南朝刘宋时期属江阳太守管辖。

宋失江阳郡[1],寄治武阳[2]。沈约州郡志[3]曰江阳汉旧县,后周武帝析江阳县置富世县[4],治即今县治也。又于县置洛原郡[5],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富世县属泸川郡[6]。

[1]宋失江阳郡:《宋书·州郡志》载“江阳太守,刘璋分犍为立,中失本土,寄治武阳”。又《宋书》益州刺史东江阳太守“何志晋安帝初,流寓入蜀,今新复旧土为郡”。因此江阳郡并非在刘宋丢失,而是在东晋。晋安帝初期,西南少数民族入侵四川盆地(史称“流寓入蜀”),江阳郡被攻占,遂侨治武阳县(今彭山境内),后原江阳郡地区收复,晋穆帝于江阳县新置东江阳郡(《元和郡县图志》载“晋穆帝于县置东江阳郡,领江阳县”),侨治武阳县的江阳郡则称西江阳郡,隋开皇三年废郡。

[2]武阳:武阳县,秦灭巴蜀置,属犍为郡,是犍为郡治,辖今彭山一带。

[3]沈约州郡志:即《宋书·州郡志》,《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梁沈约撰。

[4]富世县:关于富世县设置时间,距置县时间最近的《隋书·地理志》载“富世后周置,及置洛原郡”;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富义县)本汉江阳县地,周武帝于此置富世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富义县”;后世诸多史志均仅记载富世县为北周武帝置(周武帝于公元—年在位)。今仅能查阅到蒲孝荣所著《四川政区严格与地名今释》(年出版)有记载“洛原郡—周武帝天和二年()分泸川(江阳)地置,领县一”,因富世县与洛原郡同时设置,故富世县亦为周武帝天和二年所置。

[5]洛原郡:北周武帝分江阳县置富世县时,在其上置洛原郡,辖富世县一县,隋开皇初年废洛原郡,所辖富世县属泸州(泸州原所辖泸川郡一并被废)。据《蜀中名胜记》载“按此水至富顺神龟山下萦纡向西而去,谓之洛原,以源出洛(洛水即今沱江)通江(大江即今长江)也,后周于此置洛原郡矣”。

[6]泸川郡:即今泸州。南梁大同年间,在江阳郡之上设泸州,辖江阳一郡,隋开皇三年废郡存州,原洛原郡所辖富世县划归泸州。隋大业三年改泸州为泸川郡,唐武德元年复改泸州、天宝元年再改泸川郡、乾元元年再改泸州。

刘宋因少数民族入侵丢失江阳郡(译者注:江阳郡实际在东晋时被侵占),遂将江阳郡治侨迁至武阳县。南梁沈约所著《宋书·州郡志》称江阳县为汉代旧县,北周武帝分江阳县新置富世县,县治即今富顺县治所。同时又以富世县置洛原郡,隋开皇初期废洛原郡,隋大业初期富世县属泸川郡。

考梁置泸州治马湖江口[1],以马湖江即泸水[2]故曰泸州也,后移治江阳而仍旧称为失其实矣。隋地里志[3]曰泸川县旧曰江阳,汉江阳县兼有今之泸州富顺县隆昌县之地。自后周析富世县而隋氏因之为泸川富世二县同隶泸川郡。

[1]梁置泸州治马湖江口:据《太平寰宇记》载“梁大同中置泸州,远取泸川(即泸水)为名”;《蜀中名胜记》引李植《西山堂记》载“郡得名为泸者,盖因梁大同中尝得置马湖口置泸州,盖马湖即泸水下流也”。且无论是雷波、水富还是宜宾,均无为泸州治的记载,可知梁置泸州时州治即在江阳,并遥取泸水为名,并非马湖江口或其他地方。

[2]马湖江即泸水:马湖江与泸水皆为金沙江古称。据《舆地广记》载“马湖之上源曰若水……又东经越嶲之马湖县(治今雷波县黄琅镇),为马湖水。又东北至朱提水(今云南横江)与泸水合,至僰道(今宜宾)入大江(今长江)”。可知今金沙江雷波县黄琅镇至水富市(横江口)段为马湖江,水富市至宜宾三江口为泸水。

[3]隋地里志:即《隋书·地理志》。

经考南梁置泸州,州治在马湖江口(译者注:州治实际在江阳县),因马湖江即泸水所以称泸州,后来泸州移治江阳县但仍旧称泸州(译者注:泸州从设置起州治就在江阳县),就失去了其原意。《隋书·地理志》称泸川县旧时称江阳县,汉代江阳县辖今之泸川县、富顺县、隆昌县之地。自北周从江阳县分设富世县后隋朝沿袭这一区划,所以泸川县富世县同隶属泸川郡。

唐武德九年省来凤县[1]入焉。贞观二十三年更富世为富义县[2],属剑南道泸州泸川郡。

[1]来凤县:唐武德四年自富世县划设来凤县,属泸州。治所在今四川隆昌县西北双凤镇(双凤驿)。武德九年废入富世县。

[2]更富世为富义县:唐贞观二十三年,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富世县更名为富义县。据《方舆览胜》富顺监“江阳县有富义井,后周置洛源郡及富世县,隋废郡以县泸州,唐因之,后避太宗讳改为富义县,皇朝平属以泸州富义县地置富义监,寻改富顺监”。

唐武德九年(年)撤销来凤县并入富世县。贞观二十三年(年)改富世县为富义县,隶属于剑南道泸州泸川郡。

华阳国志曰江阳县有富义盐井[1],唐时取名本诸此[1]。考富世富义即今县治,而元和志曰富义盐井在西南五十步则当时县城内自有盐井,非今之自流井厂也。

[1]富义盐井:又称富世盐井,在今富顺县城老城区。据《旧唐书·地理志》富义县“界有富世盐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以达盐泉,俗呼玉女泉。以其井出盐最多,人获厚利,故云富世”。其确切位置已无从考证,大致在今盐井街一带,今富顺县于老城区黄桷树转盘复建井架遗址。

[2]唐时取名本诸此:指唐朝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义二字就取自富义盐井。

《华阳国志》称江阳县有富义盐井,唐朝时改县名就是根据此盐井之名。据考证富世县和富义县的县治就是现在的县治,而《元和郡县图志》称富义盐井在县治西南五十步,则当时县城内就有富义盐井,并非今天的自流井盐厂。

宋乾德四年以县掌煎盐[1]升为富义监[2],五年县废。太平兴国元年避太宗讳改曰富顺监,置富顺县属焉,隶潼川府路。熙宁元年县省,嘉熙元年监废[3],寻复置,咸淳初徒治虎头山[4],元至元十二年复于旧治富顺监安抚司[5],二十年罢安抚司升为富顺州,属叙州路而总于四川行中书省。旧志作湖广行中书省误也。

[1]掌煎盐:掌管区域盐业生产。

[2]富义监:宋朝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等地设特别行政区划,称为“监”,富顺时为富义盐监。

[3]嘉熙元年监废:据《宋史·地理志》富顺监“嘉熙元年,蜀乱监废”。即嘉熙元年元军入蜀,因战乱富顺监被废。

[4]虎头山:虎头山位于自贡市富顺县怀德镇大城虎头村,其上有虎头城。元军入蜀后攻占富顺,富顺监遂迁治到虎头山,高筑城池继续抗元(《宋史·地理志》富顺监“咸淳元年,徙治虎头山”),直到元至元四年才复迁治于旧址,虎头城是著名的抗元名城。

[5]安抚司:安抚司为元朝于四川、湖广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域。宋末明初,富顺地区因连年战争人口锐减,至元朝统一四川时富顺仅西部山区剩余少数僚族人,遂设县级富顺监安抚司,后经移民迁入及经济恢复,复设富顺州。

北宋乾德四年(年)因富义县掌管盐业,升为富义监(仍下辖富义县),乾德五年(年)废所辖富义县。太平兴国元年(年)为避宋太宗讳改富义监为富顺监,并下设富顺县,隶属潼川府路。熙宁元年(年)废富顺县,嘉熙元年(年)因战乱富顺监被废,不久又重新设置,咸淳初年(年)迁监治于虎头山。元至元四年(年)又于旧址置富顺监安抚司,至元二十年(年)废富顺安抚司并升为富顺州,隶属叙州路总属于四川行省。旧县志称属于湖广行省是错误的。

明洪武四年改州为县,属叙州府,编户[1]九十一里[2]。隆庆四年割十四里析置隆昌县[3]。国朝因之。康熙二年丈亩编户六里,三十年改为四乡八路[4]。

[1]编户:指编入户籍的普通百姓。

[2]里:文中非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而是户籍管理单位,明清时期户籍管理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设里长,相当于民国时期的甲长、现在的村民小组长。

[3]隆昌县:明隆庆三年划泸州、富顺县、荣昌县三州县交界区域置隆昌县,县治龙桥驿(今隆昌县城)。关于隆昌县设县时间有不同说法,历代《富顺县志》均记载为明隆庆四年置隆昌县,而清代《四川通志》及年版《隆昌县志》等史志均记载为明隆庆元年置隆昌县,但清乾隆《隆昌县志》又记载为明隆庆三年置隆昌县。考虑到清乾隆《隆昌县志》作为本土历史方志,本县置县时间可信度较高,且与《富顺县志》隆庆四年的记载时间差距较小,此处采信清乾隆《隆昌县志》所记载的明隆庆三年置隆昌县。

[4]四乡八路:清朝中后期(康熙三十六年起),富顺县划分为四乡八路。东为在城乡,辖上东路、下东路;西为玉正乡,辖上西路、下西路;南为洪合乡,辖上南路、下南路;北为富义乡,辖上北路、下北路。

又据民国《富顺县志》建置记载,清雍正八年割县属自流井盐场西部之贡井(今旭水河以西)属荣县。

明洪武四年(年)改富顺州为富顺县,隶属叙州府,编户九十一里。隆庆四年(年)割十四里新置隆昌县。清朝沿袭此区划。康熙二年(年)丈量土地编户六里,康熙三十年(年)改为四乡八路。

后注:自明初改富顺州为富顺县起,富顺县名至今未变;其境域在民国及解放后历经多次调整划出,形成今天富顺县所辖范围,具体见下一篇简化连载文章—疆域。此处简单介绍民国至今富顺县归属变迁:民国二年()废府,富顺县改属下川南道;民国三年()下川南道改称永宁道,富顺县改属永宁道;民国17年()裁道,富顺县直属四川省;民国24年()改行政督察区制,富顺属四川省第七行政督查区;年12月富顺县解放,属泸县专区;年1月泸县专区改称隆昌专区,富顺改属隆昌专区;同年12月隆昌专区改称泸州专区,富顺改属泸州专区;年7月撤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富顺县改属宜宾专区;年3月富顺县划归自贡市至今。

因作者能力有限,本文内容难免存在差错,欢迎各位朋友指正!

富顺娃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