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条年发展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紧跟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经
济实力、宜居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设施建设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各
项发展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建成富裕文明、幸福安康、绿色智
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城市。
第9条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全市刚性考
核与弹性管理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发展规模
第10条城市性质
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内陆
港及新兴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文化及客家文化彰显的生
态宜居城市。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5
第11条人口规模
1、市域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市域常住人口规模至年达到万人;至年
达到万人。
2、市辖区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市辖区常住人口至年达到-万人;至年
达到-万人。
3、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至年达到万人;至年达
到万人,建成I型大城市。
4、提升人口增长动力
依托未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推进一二三产融
合发展,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制定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
促进外地高层次人才落户赣州,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第12条用地规模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促进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
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至年为平方公里;至
年为平方公里。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6
第二章融入大区域,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
域性中心城市
第一节对接“一带一路”,打造全球知名内陆港口城市
第13条以赣州港为核心,打造区域性对外开放口岸
以赣州港为核心,构建“一个主港、多个作业区”发展模式,加快
建设临港经济区。走“以港促贸(易)、以贸促产(业)、以贸促金(融)”
的“港贸产金”四位一体联动发展道路。
第14条依托内陆港和政策优势,大力承接加工贸易转移
推进建设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赣州国家级加工贸易承接转移
示范地、“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融入
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大力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粤港澳
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地区产业的转移。
第15条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货物集
散地
巩固发展铁海联运,推动“海港功能内移,陆港功能前移”。进一
步扩充赣州到达沿海地区的货运通道运能,构筑4-6小时出海、出关货
运交通圈,形成物流成本洼地,建设连接东南沿海与中部地区的区域性
物流中心和国际货物集散地,打造全省双向开放高地和国际货物集散
地。
第二节加强协调发展,打造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16条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
加快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建设,推进赣州黄金机场航空口岸建设,
逐步开通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和国际航线,打造支线门户机场;加快
推进赣州黄金机场通用航空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临空经济,打造空港经
济区;加快建设瑞金机场;加快建设宁都、安远、龙南、崇义、兴国、
信丰等通用机场。
第17条建设区域性铁路枢纽
加快建成昌赣深客专和渝长厦客专,形成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
络枢纽节点地位。加快兴泉铁路建设,推进瑞梅铁路、南丰至瑞金城际
铁路、赣郴铁路、赣韶铁路复线开工建设,控制预留瑞梅、赣郴、赣韶、
赣广快速铁路通道,建设紧密联系四省边际地区城际1小时交通圈,联
系周边省会城市城际2小时交通圈。
第18条建设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国省道网络
畅通连接珠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的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推进广
吉高速宁都段、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复线、兴赣高速北延、信丰至广
东南雄高速、寻乌南桥至广东龙川高速、寻全高速扩容西延等项目。推
进国道城区段改线、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推进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
三南快线的建设。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8
第三节实施创新驱动,构建区域性新兴产业合作基地
第19条优化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群
全市着力构筑“”的主导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精
深加工、文化创意及休闲旅游两大特色品牌产业;重点打造稀土钨新材
料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电子信息、以家具为主的都市工业四大
工业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新兴工业主导产
业;培育保税物流和区域电商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以金融科技服务、
高端商务商贸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等两类现代服务业。围绕特色优势产
业,引进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打造若干个千亿元支柱产业集
群和一批百亿元新兴产业集群。
第20条实施“双轮驱动”,培育新兴产业
推进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道路,依托制造业深入发展生
产性服务业,形成“二三产联动”模式。坚持创新引领,提升科技创新
能力。打造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推进赣州市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
区和龙南、信丰两个省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鼓励在产城融合体制机
制上先行先试。大力推进发展智能制造,建立健全智能制造行业标准和
智能制造创新平台。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9
第21条对接发达地区,加强产业合作
推进产业转移向产业合作转变,充分利用区域性交通设施改善的有
利条件,推进瑞兴于试验区、三南地区融入赣粤、赣闽产业合作区的建
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协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区域生态保护,拓宽区域旅游合作,开展产业对接经贸互动等。
第四节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第22条守护绿水青山,保护生态格局
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战略
定位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等目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试点,加
快实施重要生态节点和绿楔廊道的生态修复工作,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
建设,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治。加快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
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6.20%稳定不减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
实保障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安全。
第23条坚守生态底线,提升空间治理和管控能力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遏制城乡建设
无序拓张,加强限制建设区改造和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
修复和建设管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
镇集约高效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落实最严格的的耕地保护制度,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守耕地规模底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耕地
生态功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降低建设强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10
第五节发挥地域优势,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第24条弘扬历史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名城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打响赣
州、瑞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激发文化创意产业活力,传承城市文
化。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与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完善全市文化市场体系。
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融合,打造“一核三区”旅游发展格局,
推进宋城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禅宗文化等多元文化
交融,大力促进全域旅游,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粤港澳、闽台地
区休闲度假后花园。
第25条依托绿水青山,打造健康养生基地
依托绿水青山的自然条件,推进建设医养结合示范城市,引进新业
态、新模式,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旅居、生
态、休闲、温泉、观光等特色养老产业,建设一批养生养老中心和健康
产业项目,建设一批高端健康养老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综合产业体,打
造以青峰药谷为核心、多点分布的,重点面向赣南地区、赣粤闽客家地
区银发阶层、中产富裕阶层的颐养基地,申请设立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
示范区,打造国内知名的养生养老基地。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11
第三章强化市域空间治理,促进区域协同,夯实基础
支撑
第一节构建“中心带动、多点支撑、点轴结合”的城镇
空间格局
第26条优化城镇化分区,推进新型城镇化
1、城镇化分区
规划市域划分为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城镇化促进地区、城镇化培
育地区、城镇化适度发展区和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等五类。
2、提升城镇化水平
(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规划至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
率为69%。
(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规划至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年户籍人口城镇化
率为60%。
第27条划分市域经济区,引导市域板块发展
构建五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协同区,分别为都市经济区、三南加工
贸易承接示范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会寻安生态经济区、西部绿
海生态经济区,制定差异化发展指引,引导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12
表1市域经济区划分及发展指引
经济区划分发展指引涵盖范围
都市经济区
(1)创新、优化体制机制,推动五区联动一体化发展。
(2)做好城市提质扩容工作,大力发展新城区,完善提升老城区,
大幅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3)大力推进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人口集聚,提
升中心城区在市域的经济集聚度和人口集聚度。
(4)依托生态与文化本底优势,抓住高铁开通机遇,重点对准粤
港澳大湾区游客,主打文化牌和生态牌,成为休闲时代大湾区居
民重要的后花园。
包括章贡
区、南康
区、赣县
区、赣州经
开区、蓉江
新区,信丰
县
三南加工贸
易承接示范
区
(1)发挥好“苏区地位、广东区位、西部政策”叠加优势,重点
依托龙南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承接珠三角加工贸易的转移。
(2)挖掘利用好”三南”地区客家文化、阳明文化、生态文化资
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龙南县、全
南县、定南
县
瑞兴于经济
振兴试验区
(1)研究利用好《若干意见》提出的“研究设立瑞(金)兴(国)
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主
打“北上”牌,重点对接国家部委,对接中央企业,加强政策创
新和发展机制创新,推进试验区成为苏区振兴中的特区。
(2)主打“共和国摇篮”牌,主推红色旅游,深化与井冈山、闽
西、粤东北的旅游合作,推动瑞金成为区域红色旅游的核心。
(3)打好“贡江源”牌,依托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
闲旅游业,大力发展一三产联动的山区特色农业。
瑞金市、兴
国县、于都
县、宁都
县、石城县
会寻安生态
经济区
(1)主打“东江源”牌,与广东省共同争取延长东江流域上下游
横向生态补偿期限,共同保护东江源生态环境。
(2)主打旅游牌,依托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
业。
(3)有选择地适度发展地方特色加工业;
(4)打好“有机”牌,大力发展一三产联动的山区特色农业。
会昌县、寻
乌县、安远
县
“西部绿
海”生态经
济区
(1)主打“章江源”牌,依托生态、红色、阳明文化资源,大力
发展休闲旅游业。
(2)有选择地适度发展地方特色加工业。
(3)主打“有机”牌,大力发展一三产联动的山区特色农业。
上犹县、崇
义县、大余
县
第28条依托对外交通走廊,构建点轴集聚城镇空间格局
构筑“一区、两群、三轴”的市域城镇发展空间结构。
1、“一区”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13
赣州都市区。包括章贡区、赣州经开区、蓉江新区、南康区、赣县
区、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信丰县、于都县、兴国县的全部行政辖
区。
2、“两群”
东部城镇群。包括瑞金市、宁都县、石城县、会昌县的全部行政辖
区。
南部城镇群。包括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安远县、寻乌县的全
部行政辖区。
3、“三轴”
发挥交通廊道优势,积极培育沿高铁、高速经济带,促进城镇发展
和各类要素聚集,构建三条城镇发展轴。
京九城镇发展轴。以京九铁路、京九客专、大广高速综合交通廊道
为轴带,强化兴国——赣州中心城区——信丰——龙南城镇产业发展
轴,积极培育和发展兴国、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城市。
厦蓉城镇发展轴。以厦蓉交通廊道为轴带,积极培育和发展瑞金、
会昌、于都、上犹、崇义等城市和沿线小城镇,促进要素集聚。
济广城镇发展轴。以济广交通廊道为轴带,引导人口、产业向沿线
地区的城市和小城镇聚集。
第29条加强区域协作,明确城镇功能定位
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瑞金、龙南)—一般城市—重点镇
—一般镇—乡集镇”的市域城镇职能体系结构。围绕中心城市、副中心
城市构建城乡一体化区域,强化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14
骨干,以小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组
合有序的网络型城镇体系。
城镇职能类型分为综合型、工业主导型、农业型、旅游型、商贸流
通型5类。
第二节统筹城乡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30条加强生态保护,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加强农村生态
保护,深入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着力呈现山
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田园风光、美丽画卷。
第31条立足产业兴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构建
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
品牌化,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
园。
第32条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快推进农村社区
书院建设。启动新一轮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到年区县
级以上文明村比例达80%以上。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15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红色文化、客家传统文化。推进
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
盖。发挥区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
设,实现镇(街)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
第三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内外通达条件
第33条提升交通效能,构建高效便捷交通圈
提高对外交通运输整体效能,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种
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对外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区域交通圈,赣
州中心城区居民实现30分钟出城、1小时到达周边设区市、2小时到达
周边大城市和一线城市、4小时货运出海。将赣州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区
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强化赣州中心城区与各县(市)间的联系,主副中心之间构建60
分钟交通圈,副中心与中心镇之间构建30分钟交通圈。
第34条提升机场门户功能
赣州黄金机场按4D等级扩建,远景按4E等级预留机场发展空间。
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万人次以上,加快建设航空口岸。将赣州
黄金机场建设成为南方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对接港台和东盟地区的航
空口岸、区域性旅游中心机场。
建设瑞金机场;近期启动龙南、崇义、宁都、兴国、安远等通用机
场研究工作。
公示稿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文本
16
第35条加快建成“十字”高铁,融入国家“八横八纵”高铁
网络
1、突出高铁骨架带动,快速铁路网络化补充
加快建成京港高铁(昌赣深段)南北客运通道,联动长江经济带,
连接北京、雄安新区,紧密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尽快启动渝长厦高铁的
建设,沟通长株潭等西部城镇群,对接海西经济区。
2、发展国际铁路班列,建设国际内陆港
发展中欧、中亚国际铁路班列,连接“一带一路”大通道,巩固发
展铁海联运,将赣州港建设成为国际内陆港。
新建赣郴、兴泉、兴国—井冈山、南丰—瑞金—梅州客货铁路,提
升铁路货运能力。
3、建设市域铁路,促进城镇协同发展
新建寻(乌)全(南)、瑞(金)兴(国)、崇(义)龙(南)3
条市域铁路,实现铁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满足并实现城镇的协同发展要求。
4、建设货运铁路,支撑城市中心体系及产业布局
修建沿赣县北部、赣州经开区北部和南康西部的铁路货运环线,连
接京九铁路、赣龙铁路、赣韶铁路,串联综保区、赣州国际陆港以及各
个铁路货运站,并设置铁路支线连接赣州水港。
第36条完善高等级公路建设,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交通网络
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网络,全面支撑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
枢纽的建设。形成“三横四纵七联”高速公路系统,城市快速通道要与
高速公路形成良好衔接。预留高速公路、国省道加密通道及其绕城通道。
合理布局各级公路运输枢纽和车站,提升组织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交
通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