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赣州非遗展示传统民俗崇义舞春牛

崇义舞春牛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介

我国是农业国,素来重视农耕。清顺治十一年(年)朝廷规定,皇帝和各级官员在每年仲春的亥日要行耕作礼,在祈年殿和各官府所在地举行象征性的耕作活动。

崇义“舞春牛”的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最早的“舞春牛”活动是在每年的立春时节,村民们自发来到河边,由人装成河神,在河上装灯彩,各家各户把河神请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栏、猪圈等家禽前进行参拜,以保一年太平,五谷丰登,六畜平安。

崇义县上堡乡唐姓明朝正德年间从湖南迁入本地,同时带入了这一民间古俗。后来,此俗流到民间,民间组织春牛队,以“春牛”为角色,把严肃的政事活动演变成民间轻松快悦的,甚至是恢谐活泼的具有闹春特色的歌舞活动,所以叫做舞春牛。每年立春当天到河边接牛神,小年24,把春牛头放置家中祭拜。唐姓人根据本地的社会现象,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改造和加工,配以渔、樵、耕、读等角色反映农家生活,有时加上管家、算手等角色痛斥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和压迫,从而突现了思想性,还加入了以说唱为主的《八仙》《白蛇传》《断桥会》《刘海砍樵》等项目,以增强剧戏性。春牛按参神,巡拜、歌舞。舞春牛的套数和动作有出栏、上路、吃草、饮水、背轭、耕田、擦痒、卧地、听歌等。春牛歌又名牛灯,包括起鼓敲锣、出行、路遇、相会、拜门、采青、谢礼、上红、敬师、拜别等,独唱、合唱、轮唱和对唱,唱农家事,演绎民间悲欢,逗得人们欢笑和喝彩。东家给牛上红,并用茶果酒菜款待众人,众人酒足饭饱,牛队再行回神礼,表演往往到五更鸡才结束。春节期间也与龙灯、狮子、武术同台献艺,直到元宵方止。四为四季平安,五则五谷丰登,六可六畜兴旺。这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向来为乡民所喜闻乐见。

随时代的发展,上堡乡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春牛词改编了新内容,用以歌颂新社会、新生活。

历史渊源

崇义县上堡乡唐姓明正德年间从湖南迁入本地,同事带来了这一民间古俗。最早的舞春牛活动是在每年的立春时节,村民们自发来到河边,由人装成河神,在河上装灯彩。各家各户把河神请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栏、猪圈等家禽前进行参拜,以保家禽家畜的平安。然后在家中的各个方向,即各门进行参拜,以保五谷丰登、祈求平安。约在雍正年间唐姓“国”辈和“家”辈子孙中的文人墨客从舞春牛的内容到形式对其改造和加工,使这一习俗成为了该姓独有的避灾、祈福、娱春的民间艺术。到了近代,春节期间的舞春牛也与龙灯、狮子、武术等同台献艺,直到元宵方止。随着时代的发展,春牛的词也出现了歌颂新社会、新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内容与形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素来重视农耕。清顺治十一年(年)朝廷规定,皇帝和各级官员在每年仲春的亥日要行耕作礼,并在祈年殿和各官府所在地举行象征性的耕作活动。后来,此俗流到民间,民间组织春牛队,以“春牛”为中心道具,把严肃的政事活动演变成民间轻松快悦的,甚至是诙谐活泼的具有闹春特色的歌舞活动,所以叫做“舞春牛”。崇义县上堡乡唐姓将此俗带到当地后,他们根据本地的社会现象,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改造和加工,配以渔、樵、耕、读等角色,反映农家生活。有时加上管家、算手等角色,痛斥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和压迫,从而突现了思想性,还添加了《八仙》、《断桥会》、《刘海砍樵》、《白蛇传》等节目,以增强戏剧性。

舞牛队伍一般为30人左右,用乐器营造气氛,阵容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长方形牌坊,牌坊中间写一“春”字。牌坊两边是一副对联,内容大都表现社会现状,以歌功颂德,国泰民安为主题。牌坊后面紧跟着4个花灯,花灯上的图案为剪纸艺术,且花灯上都写有字,表达龙凤呈祥和乡间五谷丰登的景象。以前的花灯中燃烛,因烛易造成花灯燃烧,传到唐太益老人时改用电池,这样既美观又安全且还能长时间使用。花灯中间隔着春牛,一人舞牛头,另一人举牛身,短弯木缠棕丝系于臀后作牛尾,二人围裹被罩,只露出四脚。“春牛”两边各一牧童对牛头进行指挥,并唱着“春牛歌”活跃气氛;在花灯的后面跟着白鬓黑发执鱼杆背鱼篓的老渔翁、拿刀斧桃柴担的樵夫、短衣赤脚背犁耙的农夫、拿书阅卷的书生、挑牛草饭桶的村姑和手摇薄扇妞妮作态的老茶婆,还有庄公和算手。之后还跟着由锣鼓4人、笛子2人、胡琴2人、唢呐2人组成的乐队。在乐队的后面是一些新增加的民间故事人物,如“刘海砍樵”中的刘大姐和樵夫、“白蛇传”中的白蛇和青蛇、“八仙过海”中的八仙等等,还有“三花”中的两个丑角人物,手持扇子作为道具,表演各种绝技走在队伍的前面以挡住拥挤的人群,让舞春牛的队伍能够顺利通过街道。

舞春牛的套数和动作有出栏、上路、吃草、饮水、背轭、耕田、擦痒、卧地、听歌等。春牛歌又名牛灯,包括起鼓敲锣、出行、路遇、相会、拜门、采青、谢礼、上红、敬师、拜别等。独唱、合唱、轮唱和对唱,唱农家事,演绎民间悲欢,逗得人们欢笑和喝彩。东家给牛上红,并用茶果酒菜款待众人,众人酒足饭饱,牛队再行回神礼,表演往往到五更鸡才结束。这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向来为乡民所喜闻乐见。

摄影李燕

春回大地时,农耕劳作“鞭春牛”,这是客家乡村最常见的一种春景。如今,江西崇义县的非遗文化“崇义舞春牛”习俗画风,成为在当地上堡梯田景区内,农历春耕时最具吸引旅客的表演节目。

春雨绵绵时节,当地赣州市摄影家协会组织摄影艺术创作采风团,来到上堡梯田景区,进行创作采风活动,并与游客一起欣赏了“崇义舞春牛”的精彩表演,在农家村舍、在梯田油菜花地、溪水山谷,云雾缭绕天空间,赣南的乡村三月,春回大地,无限风光。

据了解,这一独具乡土气息的祈谷、拜牛民俗活动的“崇义舞春牛”从湖南引进当地已有上百年以上的历史。如今正是油菜花开时,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崇义舞春牛”,游走在金黄的田野上,令游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上堡梯田农耕文化景区,位于崇义县西部边陲赣湘两省交界处的上堡乡,距县城50公里,离赣州中心城区约公里,它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三大梯田奇观。梯田依山势开建,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在耕作期里泉水自山顶向山下逐层灌溉气象万千,收获期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又给梯田增添了无限生机。(摄影撰文刘念海)

“崇义舞春牛”表演节目的全是当地老俵,大家闲时表演农忙作田,快活乐哉。

“崇义舞春牛”表演团队,乡土气息浓厚。

“崇义舞春牛”成为景区一张名片。

“崇义舞春牛”成为梯田文化的亮点。

“崇义舞春牛”牛头人物,乐呵呵让游客拍摄。

“崇义舞春牛”有说的,有跳的、有唱的,每一个演员都是主角。

“崇义舞春牛”在农家田间地头表演。

摄影家与游客齐聚观看非遗文化“崇义舞春牛”表演。

乡村农家美丽画风成景区。

一位乡长村民间乐手,成为景区网红,吸引着游人。

在油菜花地与游人相遇的“崇义舞春牛”表演团。

作者/来源:赣鄱非遗创新教育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