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超级男团,和辽宁的关系有趣极了

这些句子眼熟吗?

“唐宋八大家”

这个著名的男子天团

在辽宁呆了有一段时间了

什么?你还没去?

就凭他们和咱辽宁的关系……

赶紧去辽博!

要知道,这关系可不简单哪!

韩愈“韩昌黎”说的是辽宁朝阳

苏辙来建平留下了一系列有趣的记载

包括自己爱吃大辽“羊修乳粥”

欧阳修在辽宁出差留下个“成名酒局”

喝了还不忘记载中国白酒诞生于大辽

……

怎么,韩愈是辽宁朝阳人?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籍贯问题,一直是学界津津乐道的焦点话题。有人说韩愈是河南河阳人(今河南省孟州市),有人说韩愈是锦州义县人……

近些年的新说是:韩愈乃辽宁朝阳人!

证据来啦!

韩愈本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连他的传世文选也名曰《韩昌黎集》。原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绵厚指出,依据韩愈提供的“郡望昌黎”的信息线索,可以推断,韩愈的故乡不在中原的黄河流域,而应在辽西的大凌河流域,具体而言,他是辽宁朝阳人。

“韩愈以昌黎望郡自诩,我认为绝不是虚攀。河南据我所知,唐以前无昌黎地名,本为商源殷亳之地。在韩愈生前余年的北齐文宣帝时,文皇帝亲伐契丹,史载出河北卢龙塞,进入大凌河谷道,先经白狼城(今喀左黄道营子),北行大凌河中游至‘昌黎’,然后达龙城(今朝阳),最后出朝阳北大青山关口而入契丹腹地。我半个世纪间十余次考察凌河古道,上述故地均有史迹可考,可为探查昌黎韩氏起源提供佐证。”王绵厚如是说。

王绵厚回忆说,他在辽博当主管业务的副馆长时,就曾听当时的辽博馆长徐秉琨介绍过,辽博藏有一本宋版《韩昌黎集》(南宋宁宗赵扩的绍定六年临江军学刻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十分珍稀,并亲眼见过此传世孤本,要知道,一本宋版书存留至今,已是价值连城,更何况是宋版《韩昌黎集》呢?

朝阳学者谢景泉从昌黎地名和昌黎韩氏的历史演变给出了更系统的诠释与更明确的解答。

谢景全表示,昌黎是朝阳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名,自慕容皝在东晋成帝咸康三年(年)将昌黎郡治自今凌海市大凌河城迁到今朝阳县木头城子始,一直到唐代“安史之乱”昌黎县废弃止,昌黎作为地名在朝阳历史上存在了多年,尤其是后燕后期至北魏时期,昌黎郡治一直设在龙城,以致昌黎成为龙城的别名。自“安史之乱”后,朝阳地区被奚族控制,后被契丹族控制,从此昌黎这一地名在辽西大地上消失。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有一昌黎县,此昌黎设置于金代,并沿用至今,其实昌黎地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东北。唐代时,昌黎县犹存,属崇州管辖,随唐太宗东征高丽的左二军总管孙则曾任昌黎县令。辽代改唐昌黎为建州。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年)以平州广宁县今河北昌黎县与广宁府(今辽宁省北镇市)重名,而历史上的营州(今朝阳市)曾为原昌黎郡城,广宁县在辽代又为营州治,于是启用久废的“昌黎”作为广宁县的新县名,并沿用至今。

昌黎地名不仅见证了朝阳重要的历史,还见证了昌黎韩氏人才的兴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河东太守四世孙安之,晋员外郎,二子,潜、恬,恬为玄菟太守,二子都、偃为临江令,生后魏从事郎中颖,颖生播,字远游,徙昌黎棘城。”人们多依据此资料认定昌黎韩氏以韩播为始祖,但韩播在北齐时才迁往昌黎棘城,而在韩播迁昌黎棘城之前已有中原韩氏为避“永嘉之乱”迁往东北。由于鲜卑慕容氏能够礼贤下士,于是逃到东北的士族纷纷投入慕容氏帐下,并被慕容氏重用,其中就有韩氏。

由于自北朝至隋唐,昌黎韩氏人才辈出,名声显赫,因此韩愈和韩会、韩介两兄以昌黎为郡望,韩会称昌黎韩会,韩愈甚至称韩昌黎。北朝至隋唐时,昌黎还与公、侯、伯、子、男一起作为封号封予韩姓人士,如韩择木被封为昌黎伯、韩渥被封为昌黎男,韩建、韩凤被封为昌黎王。也有外姓人被封为昌黎王的,如北燕皇族后裔冯熙(北魏冯太后子弟)就被北魏封为昌黎王,可见昌黎地名之高贵。

谢景泉呼吁:“昌黎这一地名承载着朝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传承朝阳历史文化,我们有必要恢复昌黎这一地名,应把双塔区改为昌黎区,或把朝阳市原老城区的南北大街或友谊大街改为昌黎大街。现在朝阳历史上著名的柳城、龙城、燕、营州等地名皆已被命名行政区域或街路,唯独昌黎这一地名没有被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苏辙来建平,其人很有意思

曾任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来过东北,就今日辽宁地域而言,专家考证的结论是:苏辙到过辽宁建平。

证据来啦

不信吗?有苏辙本人的诗为证,他在辽西难咽腥膻牛羊肉,独喜契丹铁脚菜……具体他写了什么诗?对照的又是哪些史书记载?

在《辽灭渤海国进军与回师路线考——由辽军所历诸州及山川确定行军路线、兼论夫余王城及渤海夫余府地望》一文中,资深考古学家冯永谦考证过苏辙等北宋使臣的入辽路线:宋使一般自河南开封(北宋首都,当时叫汴梁)出发,过雄州(河北雄县)界关,不久到达古北口,然后入辽境。在宋绶的《虏中风俗》中明确提到“过惠州,……过七十里,过榆林馆。”这个惠州,即今辽宁省建平县八家子镇邹家湾村,目前尚存辽城址。

不过,对宋绶、苏辙等宋使提到的有关大辽圣山“木叶山”的具体方位,冯永谦不予认同,按他的实地考察,木叶山乃今内蒙赤峰翁牛特旗境内的海金山。

辽宋和好之后,两国使节往来极其频繁,远超此前各代。在众多来使中,包括大量“明星级”人物:路振、宋绶、韩琦、宋祁、苏颂、包拯、富弼、余靖、沈括、刘敞、彭汝砺……这其中就包括苏辙。

在苏辙的使辽诗中,有一首是写给兄长苏轼的(《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从中可知:苏辙当时正患有肺病,不得不多穿衣裳(少年病肺不禁寒,命出中朝敢避难?),并需熬制草药来喝(莫倚皂貂欺朔雪,更催灵火煮铅丹)。

据学者周峰的研究,祖籍四川眉山、体弱多病的苏辙不仅适应不了古代辽宁(含今内蒙赤峰)一带寒冷多风的天气,还吃不惯契丹人的牛羊肉。苏辙在宋哲宗元祐四年(,辽道宗大安五年)出使辽朝,在其《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中的《渡桑干》一诗中就写到:“会同出入凡十口,腥膻酸薄不可食。羊修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可见,在苏辙眼中,契丹腥膻特色的饮食是难以入口的,而羊修乳粥则尚可品尝。

在赤峰学者王玉亭看来,苏辙认可“羊修乳粥”是有说道的,因为这种粥里加了一种当地特产:铁脚菜。同样出使过辽国的北宋使臣王钦臣这样记载道:“北人馈客以乳粥。亦北荒之珍。彼中有铁脚草,采取阴干,投之沸汤中,顷之,茎叶,舒卷如生。”

王玉亭介绍说,赤峰林东镇辽帝夏捺钵之地的老爷洞沟里盛产“铁脚菜”,当地人称其为“野鸡翅”,是一种蕨类野菜,以这种菜为主料所做的菜品,是当年辽国御厨做给苏辙等宋朝使臣食用的一道名菜。这种菜的嫩茎无论是炖、炒、熘,都鲜香无比,若把铁脚菜的嫩茎晒干,冬季炖肉,则类似南方的霉干菜,用铁脚菜干菜做汤、炖豆腐、炖肉,堪称人间美味。据传,沈括等宋朝使臣当年吃到这种菜,食欲大动竟眉飞色舞!

辽朝皇帝接待苏辙等北宋使臣所用的餐具,精美而华贵。如文木器(漆器),漆器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贵族豪门所享用的,平民是接触不到的。又如玻璃器、黄金扣器,玻璃器皿在今天是司空见惯之物,然而在当时则是十分罕有和珍贵之物。据考古发现,辽代的玻璃器皿大多来自西方伊斯兰世界,易碎的玻璃制品万里迢迢地从西方运到辽朝,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款待宋使的宴会上,所用杯盘都是玻璃制品,由此可想契丹贵族生活的奢华程度,以及给宋使造成的心理震撼。

苏辙、王钦若等人出使辽朝时,还亲眼目睹了平生未曾见过的精美玉杯,“昔使契丹,戎主觞(shāng,古代称酒杯)客,悉以玉杯,其精妙,殆未尝见也。”

苏辙出使辽国时,记录下一条重要信息:在辽代,草原沙化问题已相当严重了。有专家提出:苏辙,很可能是历史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