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江西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赣州市崇义县通过提升生态产品品质、擦亮生态产品品牌,撬动生态富民。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土流失、废弃矿山污染的崇义县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走向生态致富之路的?《信息日报》读懂党报栏目对此进行解读。
江修兴、信息日报/信息日报客户端记者魏文彪/文
曾面临“守着绿水青山
过穷日子”的窘境
生态资源丰富,但受地理条件限制,可耕作面积小、可利用土地少,规模化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有限,守着“绿色家底”却找不到出路,这或许是不少地方都面临的发展难题。
12月10日,《江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显山露水融合发展崇义以绿色杠杆撬动生态富民》一文。同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汀绿满荒山写传奇》,两篇报道分别谈及江西省崇义县和福建省长汀县如何破解难题,走出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两篇报道均谈起一个话题:生态致富。《江西日报》报道介绍:目前崇义县生态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受惠农民突破6万人,约占全县农村人口36%,人均年增收近元。
从地理位置不难发现,崇义县地处赣湘边界罗霄山脉东麓,森林覆盖率高达88.3%。然而,这里却面临着“宜果山地少、宜田耕地少,缺乏规模发展空间”的窘境。
崇义县委书记李国泉介绍,为了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崇义县结合县域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出台专项实施方案,重点扶持南酸枣、刺葡萄、竹木、茶叶、崇义水饺、生态鱼、梯田米等特色产业,突出品质种植、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大力发展高品质特色农业产业。
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致富一方人”,“啃山吃矿、卖山砍树”越走越穷的老路肯定行不通,要破局就必须蹚出一条新路子。
福建省长汀县也有过类似困境,该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当年的困境。
如何破局?《人民日报》报道讲述,长汀县按照“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景区、特色产品变商品”思路,去年该县万亩林下经济,带动2.15万户林农参与,产值28.65亿元,生态旅游接待游客万人次,产值11.6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元、元提高到元、元。
显然,融合与创新并举,才能青山共金山齐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区,既要守住青山、净水、蓝天,又要富民强县,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南酸枣等特色农业产业
绿色生态是崇义县的优势、财富。该县是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南酸枣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
但回望历史会发现,崇义也曾走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路子,钨矿开采产业让当地经济得到了暂时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废弃矿山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与保护的冲突愈发凸显。
崇义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李国泉说,绿色生态是崇义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茶叶、大米、生态鱼……崇义在全域范围内创建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走出了一条品质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江西日报》该篇报道提到,在提升生态产品品质的同时,崇义县突出农业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产品研发创新,扶持龙头企业君子谷公司成立刺葡萄研发中心,推出新上果酥等系列产品;扶持齐云山公司建成江西省南酸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出南酸枣植物黄酮(多酚类)抗氧化功能食品。
《信息日报》读懂党报栏目记者了解到,如今,崇义县市级以上生态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5%;带动农户种植刺葡萄1万多亩,生产刺葡萄酒等,建成一条精品旅游路线和一条葡萄沟旅游观光带。
无独有偶,福建长汀县露湖村,曾是长汀县水土流失严重的村庄之一,茫茫荒山红壤裸露,寸草不生。20多年来,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3.82%降至6.7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31%,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树一棵一棵栽,绿一寸一寸长。十余载光阴,荒山变绿洲。当地打造了草丰林茂的生态鸡场,去年长汀县出栏肉鸡10多万羽、鸡苗多万羽,产值超过1万元。同时,生态向好,河田鸡成为长汀绿水青山间飞出的“金凤凰”,去年全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今年8月,长汀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重要资源,是宝贵的生产要素,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资源禀赋选准产业,才能保护好一方生态环境、造福一方群众。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
如何在家门口的风景中找到发展前景,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致富之路,几乎成了各个地区绕不开的一道考题。
《江西日报》报道介绍,为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崇义县创新理念,探索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聚力抓好绿色产业精深加工,将优势农林业产业基地打造成田园综合体。
但走好“三产融合”之路,并非易事。经过探索,崇义县生态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两山”的转化通道还不够宽阔、路径还不够通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够充分。
“将融合之路走深、走实、走出效益,真的很不容易。”李国泉表示,崇义县发展“三产融合”,注重一产突出管理提升、品质种植;二产围绕一产精深加工,加强产品创新研发、丰富产品线;三产突出品牌打造,推进农旅、文旅、康旅及工旅等多业态融合。
绿水青山夯实了“三产融合”的底气,“三产融合”又厚植了绿水青山的底色。两者良性互动,使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崇义模式”引领崇义人民奔向幸福生活,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据统计,在“三产融合”的带动下,年,崇义全县生态经济贡献值超过了60%,地区生产总值比年增加36.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赣州全市平均水平。“三产融合”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带到了全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上,全县“三产融合”受惠农民达6万余人,人均年增收近元,占增收额的95%。
从20世纪90年代“资源依赖型”经济模式,到21世纪初的“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再到如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模式,一步步地艰难探索,一次次地开拓创新,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进而实现“强起来”,不断地印证着崇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转型。
请您点题
信息日报倾力打造推出的“读懂党报”“政事一周”和“市(厅)长一周”栏目已受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