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是成都市,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其中,就仁寿县和威远县这两个县,名字都是隋文帝杨坚所赐。仁寿县隶属于四川省眉山市,地处眉山市东坡区东南方向34.32公里,县城北距成都50公里,南距乐山80公里,东距资阳70公里。威远县隶属四川省内江市,地处内江市西北部,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地跨北纬29°22′~29°47′,东经°16′~°53′之间。仁寿县一方面,就仁寿县来说。仁寿县隶属于四川省眉山市,在地理位置上,仁寿县城北距成都50公里,南距乐山80公里,西距眉山38公里,东距资阳70公里。县内建成的成自泸赤高速公路、遂资眉高速公路和正在抓紧建设的仁沐高速公路、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天府仁寿大道、站华路延伸线、红星路延伸线,国道线和省道线。就仁寿县的历史来说,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蜀国的疆域。公元前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四川省仁寿县一带属蜀郡这一建制。隋开皇三年(年)属罢郡后辖五县的陵州,以普宁县为州治所在地。隋开皇十八年(年)隋文帝以宫殿赐名,改普宁为仁寿,县名沿用至今多年。由此,就仁寿这一县名,是隋文帝杨坚所赐。北宋熙宁六年(年)始,仁寿县属成都府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年),井研并入仁寿县。明初,明太祖洪武四年(年)又改置成都府,属四川行省。仁寿县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年),仁寿县改属资州直隶州(年废)。年,仁寿县直属于四川省。年,仁寿县隶属于乐山市。年,仁寿县划归眉山地区。年,撤销眉山地区,设立地级眉山市,仁寿县属之至今。截至年底,仁寿县总面积达.8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5万人,为四川省人口较多的一个县。对于仁寿县,你怎么看呢?威远县另一方面,就威远县来说。威远县隶属四川省内江市,在地理位置上,威远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南北长54千米。地跨北纬29°22′~29°47′,东经°16′~°53′之间。威远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为低山、丘陵两大地貌区。西北低山区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一般海拔~米,相对高差~米,新场镇鹞子岩海拔.9米,为威远县最高点。就威远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蜀国的疆域。公元前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四川省威远县一带属蜀郡这一建制。西汉时期,该地区属犍为郡。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内江市威远县一带成为蜀汉的疆域。北周保定五年(年),置盘石县,辖有威远境地。隋开皇三年(年),置威远戍,隋文帝取“威名远震”之义。隋开皇十一年(年),改戍为县,为威远建县之始。由此,和仁寿县一样,威远县这一县名,也是隋文帝杨坚这位皇帝所赐,拥有多年的建制历史。宋乾德五年(年),和义县并入威远县。明洪武四年(年)威远县并入荣德县,隶属于嘉定府。明洪武九年(年)复设威远县。清初仍沿明制,县属嘉定州。到了年,威远县属上川南道,翌年改属建昌道(治所在今雅安市)。年,威远县直属于四川省。年,威远县属内江地区。年,撤销内江地区,改为地级内江市,威远县属之。截至年底,威远县总面积达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78万人。对于威远县,你怎么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