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多时间,投入资金多万元,完成了全部80所学校的厕所改造任务,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水冲式卫生厕所全覆盖,受益师生达到2.4万人,占全县师生总人数的70%。这是锦州义县为乡村学校孩子办好实事的一大喜人成果。日前,这一做法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并将在全国推广,中国教育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
做法一:抢抓机遇,高位推动“厕所革命”起步
“厕所革命”,给义县改变乡村学校落后的配套设施现状带来机遇,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强力推动“厕所革命”工作,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怎么抓。成立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的县教育系统厕所革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中小学校“厕所革命”工作。教育、发改、财政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绘制厕所建设“路线图”,拟定厕所建设“时间表”,画出厕所标准化建设的底线和标高,为厕所建设提供基本遵循。同时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动态掌握建设和使用情况,以钉钉子精神研究、推动、落实每一项具体工作。
——做实基础工作,确保“抓到位”。首先是实行分类建设。逐校调研,一校一案,依据不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的改厕方式,杜绝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防止出现改厕模式不适宜、厕所不好用、周边群众有异议等问题。如在选址工作中,有原址新建的,有异址新建的,有将空余教室或仓库改造的,有采用小型移动式厕所的,有将老旧卫生厕所改造的,有对厕所进行局部维修的,有取得周边闲置用地建设的。其次是执行统一标准。所有厕所都严格按照中小学校厕所建设标准进行规范建设,严把工程施工关、质量关、技术关,实现建筑安全、面积达标、设施齐备、卫生环保,达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
——强化支撑保障,保证“抓得好”。“厕所革命”启动之初,义县作为当时尚未宣布脱贫的辽宁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财政困难、资金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统筹配套予以解决,确保了厕所改造顺利推进、如期完成。开通了“厕所革命”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要求,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卫生健康、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着重解决好项目审批、资金保障、技术方案、粪污处理等问题。
做法二:用心用力,全力破解“厕所革命”难题
义县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村镇建设规划等因素,合理确定卫生厕所建设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政府托底,解决粪污处理难题。虽然义县农村乡镇还没有完整的排污系统,清理粪污只能靠小清粪车,清理费用高、用时长、运送频繁,而且清理不及时,不利于学校管理。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县政府及时研究解决,将学校粪污清理纳入到全县农村环境治理体系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承接农村环境治理的环保公司负责,随时清理农村所有学校粪污,每年近50万元的清理费用由政府承担,这一举措为学校减轻了很大负担。
——多措并举,解决冬季保温难题。义县冬季寒冷,每年结冰期达天,学生在校结冰期达90天。为保证冬季厕所内部温暖,义县在厕所建筑上,增加保温功能措施,厕所外墙增加保温层,地下水管深埋超冻土层,化粪池密闭达3.1-3.3米,室内水管加伴热带,门口加设风楼防风防寒。校舍为楼房并有合适地点的,采用与楼体合建方式,楼厕一体,加设连廊,水暖直通,学生不用出楼直接去厕所。在采暖方式上,规模较大学校采取成本较低的统一锅炉供暖,距离锅炉房较远的单独加设小锅炉供暖,厕所面积小又无锅炉的采用电取暖。为降低取暖成本,目前正在对接乡镇光伏发电项目,逐步采用光伏发电采暖。
——劳动育人,解决厕所管理难题。各学校以维护厕所卫生与学生劳动实践为结合点、切入点,推广“大手拉小手”模式,针对厕所清扫建立师生轮流值日制度。厕所卫生管理由老师负责,并排出课程表,教师带动学生共同清扫管理厕所,及时维护厕所安全卫生设施,定期开展消毒、消杀工作,并作为劳动教育课的一部分。这项长效机制既节约了保洁费用,又增强了厕所文化的育人功能,学生能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讲卫生的重要,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法三:立德树人,精心打造“厕所文化”名片
——各学校新建和改造的水冲式卫生厕所整洁、美观、实用、环保,改善了学校卫生条件,提升了学校服务功能,美化了校园环境,不但使师生告别了如厕难的历史,而且衍生出来丰富多彩的“厕所文化”,成为建设校园文明的一张崭新名片。
——各学校把文明如厕的养成性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内容,深入开展学生文明如厕、卫生健康教育。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文明礼仪公约和如厕要求,积极引导,强化管理,规范学生的如厕秩序和如厕行为。依托班队会、校园广播、卫生小报、班级板报等载体,大力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与疫情防控相结合,抓住细微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