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史拾忆站稳东北打开局面英雄营长李

“同志们,我们就是全部死在这里,也要保证部队主力安全撤离,坚决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这是年12月,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第10旅第29团第2营营长李延培在掩护东总机关撤离义县时,向全营指战员下达的命令。时间回溯到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要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蒋介石一面伪装和平姿态,邀请毛泽东主席到重庆举行谈判,一面调兵遣将,加速部署内战。在美国政府帮助下,首先将部队抢运到解放区,尔后把争夺重点指向东北。

对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独占抗战胜利的果实、抢占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党中央早有预判,在年4月召开“七大”时,就提出了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指出取得了东北,革命就有了根据地。9月19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指示,明确全国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对抽调10万多部队迅速进军东北作了部署。向北发展,就是全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力争控制东北;向南防御,就是收缩南部战线,巩固华北以及华东、华中解放区,以对付国民党的进攻,保证向北任务的完成。按照中央的部署,人民军队大批开始迅速北进。23日,黄克诚接到新四军军部命令,要他率领新四军第3师主力3.5万人开赴东北。2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争夺东北的战略方针与具体部署的指示》。10月8日,李延培所在的新四军第3师第10旅第29团奉命从沭阳南胡集地区出发,开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北上行军。部队离开苏北时,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扶老携幼,夹道欢送,挥泪而别。

战略转移挥师东北克服困难休整发展

11月25日,历时1个月又17天,行程余公里,李延培所在的第29团随第3师主力徒步跨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5省近20个市县和陇海、胶济、津浦、京津四条铁路线,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进军任务,进至锦州以西的江家屯地区。

根椐10月31日党中央关于我进入东北的部队通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命令,李延培所在的第29团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战斗序列,并继续担任第2营营长。

部队初进东北,时值冬季,对地理民情不熟,尤其不适应东北的严寒气候,行动遇到不少困难。当地人民群众听信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对我军很不了解,部队武器装备和被服给养非常困难。指战员不仅棉衣很薄,而且没有棉鞋、棉帽和手套,第3师师长黄克诚向毛主席报告,部队此时面临“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医药、无衣服、无鞋袜”的“七无”状态。“七无”使士气受到极大的影响,加上经过长途跋涉,部队十分疲劳。在思想问题和物质问题没有得到全部解决前,不能急于和国民党军队决战。东北民主自治军总部采纳了黄克诚师长“暂不作战,进行短期休整,恢复体力,并以一部分主力去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准备”的建议。12月17日,黄克诚再次给中共中央发报,陈述了自己关于建立根据地的建议。随后,中共中央给东北局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这使黄克诚更加坚定了建立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将来反攻的信心。

23日,进到东北的国民党军第13军为保障从锦州向热河方向进攻的侧后安全,并相继占领辽南,陆续向锦州增调部队,开始向黑山、北镇、义县、阜新等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截断我军北进去路,将我东北局、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以下简称“东总”)机关合围歼灭。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奉命从锦州以西地区转移,第10旅和第7旅至义县一带布防,掩护东总和师主力向阜新转移,作为阻挡敌军重要屏障的义县就成为争夺的要点。

掩护上级机关转移迅速抢占战略要地

义县位于锦州北,是座古城,当时城周围有高10米、上宽3.5米砖石结构的城墙,城外东、西、南面有4米宽、2米深的护城河,城北是大凌河,城南1.5公里处是火车站。义县是锦州通往承德、赤峰和经新立屯到达沈阳的交通枢纽,也是军事上的要塞。那时,从关内来的部队,尤其是从延安总部来的机关、部队都要经过此地,义县又是掩护整个部队在阜新以北展开部署的前哨,敌我双方谁占领了它,谁就有主动权。

为保障东北局、东总机关的转移,第3师命令第10旅截击敌人,抢占义县。李延培所在的第29团做为左翼,夺占义县县城,做为右翼的第28团在义县以南截击进攻的敌第89师先头部队,并乘胜向南追击至七里河子。

当第29团接到紧急占领义县的命令时,他们距离义县还有10多公里,而敌军离义县只有6.5公里了。这是一场比作风、比毅力、比速度的战斗,必须抢在在国民党军前到达。李延培对第2营战士们大喊道:“咱们拿出老八路、老新四军的作风,和敌人来一次赛跑,我们一定比他们先到,要坚决完成任务!”战士们齐声回应:“坚决完成任务!”于是,黑暗中一场无声的速度较量开始了。

在漆黑的夜幕中,第29团全体指战员个个精神振奋,像离弦的箭一样冒着严寒跑步前进。强行军途中,由于强度过大,有7名战士因心力衰竭倒下了,但其他人没有人喊累,没有退缩,终于在第二天天刚放亮时,先敌到达并抢占了义县。

第10旅在一场与敌人的“赛跑”中获胜受到了东总的表扬,并要求他们留在义县抗住敌人,掩护东北局、东总和第3师向阜新、清河门一带转移撤退行进。

无畏艰险顽强战斗成功阻敌安全撤退

12月28日,国民党军第13军第89师从东南、西南和火车站方向,分三路向义县进攻。第29团第2营奉命接替第28团在七里河子担任防御任务,节节抵抗,阻击敌军北进。接到命令后,李延培带领第2营进驻阵地,命令战士们加速抢修工事、严阵以待。不久,黑压压的敌军出现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李延培下令:“节省子弹,不到米内不准开枪。”敌人越来越近了,很快离阵地只有50多米了,李延培一声令下:“开火!”一时间枪声大作、爆炸声不断,敌人像潮水一样,一波退下去,另一波又涌上来。李延培扯着嗓子大喊:“同志们,我们就是全部死在这里,也要保证部队主力安全撤离,决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在指战员们拼死力战下,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被打退了,卡在七里河子之外不能前进一步。

但由于防守右翼的冀热辽军区兄弟部队阵地被突破,敌军逼近了义县火车站,坚守七里河子的部队已处在腹背受敌的境地。旅部命令第29团在义县进行阻击掩护旅主力撤出义县向北转移,李延培带领第2营从七里河子撤回,依托城墙掩护团主力撤离。

回到义县,李延培和营教导员李刚制定了边抗击、边掩护、边后撤的作战方案。很快,密集的炮弹倾泻到了城墙上和城中,国民党军4个团的兵力开始了凶猛的进攻。第2营战士拼死抵抗,杀伤不少敌人,但由于兵力火力相差悬殊,东门被攻破了,李延培当即指挥一个连赶过去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义县城中的街巷多数都很狭窄,炮火和战车施展不开,李延培带领大家穿梭于民房之间,打埋伏、放冷枪、进行偷袭,并用近战肉搏拼死拖住敌人,为团主力转移争取时间。

激战到下午,李延培带队从北门撤出,但另一部分敌人绕过南门和西门进至北门,并用火力控制大凌河桥截断了第2营退路,情况万分危险!这时,身经百战的李延培十分冷静,他组织了两挺重机枪和几挺轻机枪,对敌军火力点进行猛烈的火力覆盖。敌军一时被打蒙了,包围圈出现了一个缺口,战士们一个猛冲,击退了敌军,控制了大凌河桥梁。大家迅速通过桥梁,向西北撤退。大凌河北是一片沙漠地,沙多土虚,踩下去多半只脚便陷进沙土中,想跑也跑不起来,走一步还得退半步。子弹从耳边嗖嗖地掠过,炮弹在不远处炸响,尘土蔽日。大家拼足了所有的气力,在沙地里埋头前进,终于跋涉过了这片魔鬼沙地。

守卫南城的第2营两个连队在撤退时,从后方迂回的敌人已经接近义县城北门,他们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中。副营长薛剑强带领大家与突入城内的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经过奋勇冲杀,终于突破重围撤到西北的村庄。担任殿后任务的第5连2排被数十倍敌人包围在义县城内,全排战士毫无惧色,凭据房屋顽强抗击,战到黄昏时,敌人也没有能拿下他们。趁敌人停止进攻暂时休息时,2排召开了党小组会议,确定了突围路线。大家掩埋了战友遗体,等暮色降临时开始突围。共产党员带头冲击,轻伤的战士背着受伤不能行动的战士,大家一阵猛打,趁乱冲出城中,突出重重包围,战斗中第5连连长王俊才英勇牺牲。由于主力早已撤走,2排抬着伤员,沿着老乡指的方向,迅速向阜新方向赶队,追上了部队。

义县战斗中,李延培指挥的第2营在掩护主力转移过程中与国民党军优势兵力殊死战斗,表现突出,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说起解放东北,很多人都知道辽沈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以及攻锦州、克长春,但对于义县战斗了解的人并不多,少数知道的也都认为就是指年9月解放义县的攻坚战。而发生在年12月的“义县战斗”,在东北解放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它是李延培所在的部队进入东北的第一战。这次战斗虽然是迟滞敌人行动的一场局部作战,但因为顽强抗阻了进犯之敌,掩护了东北局、东总机关主力转移,成为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一场战斗,引起了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重视。

义县战斗后,第29团在义县北二道沟继续阻击敌人,并给敌以重大杀伤,然后向五道沟转移。当时他们未得休整,此时正值寒冬季节,天气突变,许多指战员的脸、鼻子、手脚都不同程度冻伤了。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指战员们仍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各种困难,在阜新以北水泉沟一带节节抗击敌人进攻,圆满完成了掩护师主力从辽西向库伦、哈尔套一带转移的任务。年1月上旬,第29团在哈尔套与第3师主力会合。奉上级指示,第29团大力开展建立根据地工作。同时派出李延培所在的第2营清剿土匪。经过1个月的艰苦细致工作,第29团为开辟和建设西满根据地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初步了解了我党我军的政策。

随后,李延培率领第2营继续征战在广袤的东北平原,先后参加了务欢池歼灭战、昌图阻击战、金山堡战斗、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夏秋冬季攻势等,并于年年底在黑龙江黑河地区深入虎穴、上山剿匪,上演了一段杨子荣式惊心动魄的故事,成功带领鄂伦春民族下山定居,和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起过上新生活。

实践证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事关解放战争前途的英明决策。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