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会不会想做一个新闻人,在武义这座江南小城的温柔哺育下,用清脆的声音记录时代变迁,用泛黄的影像见证历史瞬间?
从年到年,武川河水奔流不息,南部群山静默耸立,在变与不变的岁月中,无数武义新闻媒体人执山作笔、点水为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平台媒介,给出了他们坚定的回答。于是,大街小巷、闹市闲庭、深山冷坳、山南地北……你听,你看,武义的故事一直在低吟浅唱。
漫漫70载,从“报纸、广播、电视”的“三足鼎立”,到如今融媒体中心聚合“传统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APP发布平台”的“一统江山”,武义新闻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散到聚,如同一部壮丽史诗,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更新演变,书写了70年间的风雨与高歌。
01
声传民意,纸染民情,画入民心,新闻事业“三足鼎立”
武义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以前,传统意义上的武义新闻事业可以说是“三足鼎立”。从武义北边的萤石矿脉,一路声传到最南的牛头山巅,广播是武义新闻宣传的老大哥,起源最早,声音也最嘹亮;壶山作笔书壮志,熟水为墨写春秋,而一张《武义报》,不论山高水深,总能将家乡武义的历史现今凝固,截留那一瞬间的风华,凝聚起武义人的精神所寄;融烟雨江南于一画,取民心所愿为一景,作为最晚出现、技术含量最高的电视,则将武义父老乡亲那一份份心愿传达,将武义青山秀水那一幅幅美景共享,取得了最生动形象、最深入人心的宣传效果。
记者采访归来听录音素材
广播、报纸、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三大平台”,素来是武义故事最传统也是最好的讲述者。年1月,武义办起了县委县政府自己的宣传喉舌——武义县农村有线广播站;年4月,中共武义县委机关报《武义报》试刊,同年9月,《宣平报》试刊;年6月,武义电视台正式成立。自此,尽管历经风雨波折,在广播中、在报纸上、在电视里,时政新闻、天下大事、先进事迹等各种信息逐渐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让武义的新闻事业开始了崭新的里程。
声传此刻响彻四方
惠香:“嗨,勤俭嫂,不知怎的,我女儿读初中后,变得不太听爹娘的话。爹娘每次讲她,她总要反驳。勤俭嫂,你讲喏,爹娘该怎么教育她呢?
勤俭嫂:“哎,惠香。我和你讲,不光是你的女儿,所有的子女到一定的年龄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听专家讲,孩子进入中学以后,生理上、心理上都会迅速发生变化。你天天在女儿身边,都会觉得子女不知什么时候就长了一段,懂的事理也越来越多。
惠香:“是的,勤俭嫂,女儿真是日长夜大,讲出来的话也一日和一日不一样,道理特别多,大人都讲不过她咯。”
……
说起勤俭嫂这个角色,武义的父老乡亲一定不陌生。“勤俭嫂拉家常”这档节目,是年4月12日开始播出的,节目以农村大嫂拉家常的形式,设计了勤俭嫂和惠香两个人物,一问一答,一说一和,用武义的方言土话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鲜活的事,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富有特色,给听众和蔼可亲的感受。开办之初,这档节目主要针对农民,但如今,无论哪个武义人,没有一个不知道“勤俭嫂”的。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播报政治新闻为主,到改革开放以来“勤俭嫂”等大家喜闻乐见栏目的深入人心,武义广播事业在时代变迁中实现了巨大转变。年2月至年6月23日之前,为武义县广播宣传时期。“以前大家获取外面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靠广播。最早的时候广播每天只播两小时,主要内容就是新闻。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广播播音时间增加到了8个小时。”何淑芝是“勤俭嫂拉家常”栏目创办后的第一任“勤俭嫂”。据她回忆,从政治思想宣传到经济民生宣传,年武义广播台为适应并服务于全国工作重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性的转移,当年的新闻报道中,经济报道占70%,并且从有线广播的形式、文风、时间安排等方面作了大幅度调整,增办了《新长征路上》、《勤俭嫂拉家常》等15个文字节目和《婺剧》等几个文艺节目。
广播线务人员在巡修
“进入新世纪,武义广播电台进行了全新改版,征集金点子。”何淑芝介绍说,不仅保留了《勤俭嫂拉家常》、《农家话》、《武义大地》等深受听众喜爱的传统节目,还形成了一批如《快乐成长》、《流行节拍》、《经典回放》等主持人节目。并将延续几十年的一天3次播音制,改为全天一次播音制,播出时间从原先每天8小时增加到15小时。
声画反映百姓生活
在三大媒体中,最晚进入武义百姓家的就属电视了。“以前电视可是个稀罕的物件。村里有个电视,大家都会围过来看。尽管当时的电视信号不是很好,画面还时不时地出现‘雪花’,甚至有的时候为了确保电视画面的稳定,总是要有人对电视的天线摆弄一番。”如今的中老一辈回忆起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总是感触颇深。“那时候,最喜欢爬到壶山顶上,去看那个高高耸立的电视信号发射器。那是个很大的‘锅’,就算在老远都能看到。”
许多武义人的曾经记忆,其实是武义电视事业发展的最好见证。武义自己的电视事业,是从年下半年建设位于县城边西北部壶山顶的壶山电视差转台开始起步的。年元旦,壶山电视差转台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又在原宣武乡李山头建立大莱电视差转台,用二次差转的办法,增加县城及近郊农村电视节目套数。年,县广播事业局制订全县米波段差转台点布设规划,规划全县设1—3瓦的电视差转台43个。到年初,全县先后建立过厂矿企事业电视差转台4座,区、乡镇级电视差转台12座,村级农村电视差转台25座。
壶山卫星地面站建成
“武义电视台是金华地区第一家县级电视台,这也是很多武义广电人的骄傲。后来到了年,武义电视台在壶山顶上建成全县第一个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年11月又在柳城建成并开通武义第二座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到年止,全县共建起过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46座,个人卫星电视收转点45个。”而在接下来的发展历程中,随着信息全球化、网络数字化高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武义电视台还与华数公司一道,探索发展数字电视各项设备、技术的快速转变应用。
“最开始只能看时政类新闻,后来有了专题性新闻和专题栏目等。记忆比较深刻的有下山脱贫、两会报道、效益农业、重点工程之类的报道。”家住王宅镇仁村的村民刘舍良如今仍是武义电视台的忠实观众。他对武义电视台电视节目的变化深有体会。“最开始每周只有一档节目,到后来渐渐增加到了二档、三档、五档节目。后来,大概是年左右,就有了《莹乡广角》。”进入新世纪以来,武义电视台每年对整套节目进行改版,推出了《七彩生活》、《武义党建》、《红盾连线》、《法庭内外》等栏目,还实行电视制片人制度,使栏目、节目质量不断提高。而现在,武义电视台已有《武义新闻》、《武话八门》、《稻花乡里》、《武义党建》、《莹乡广角》、《开心对对碰》、《方言情景剧》等诸多栏目,实时为武义的父老乡亲提供各式各样的精品节目。
纸墨轻书美好时代
“抛开武义报纸事业50年代‘远古时期’不谈,武义最早的报纸是从《武义农科报》开始的。这是一份由县科委、县农业局联合创办面向全县农村发行的报纸。”武义融媒体中心报纸编辑部主任张莹介绍道,“年的时候,我父亲张忠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开始主持创办《武义农科报》,着重报道经济、科技信息和政策资讯,推广新品种、传授新技术、介绍新产品和乡镇工业发腰等内容,以地方色彩浓厚、文章知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版面设计新颖、通讯发行便捷为特征。那时候只有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农业系统干部5名,主要消息稿件靠各乡镇的农技员报送。后来,《武义农科报》改名为《武义科技报》,很多农民朋友,喜欢把这份报纸一张张珍藏起来,来年照着日头翻往年的农技信息,当做一份珍贵的农业资料来用。”
“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武义工业经济发展,单纯的农业技术类报纸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受众需求,武义迫需一份涉及全县工作的县报。”张莹介绍说,年4月,武义县委成立《武义报》筹备领导小组。同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武义科技报》更名为《武义报》。“那时候的社址已经从县府大院移到了县城坏城南路县供销社招待所。我记得最开始的《武义报》是周二刊,每个星期一、四出版,4开4版。后来到了年8月,报社租用了武义当时的经济开发区星光北岭大厦3楼办公。年1月,报纸改为周三刊,每星期一、三、五出版。”
“印象最深的是年6月,建筑面积.2平方米的报社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那时候报社还添置了新华社电讯稿接收设备、新闻采访车等,各类硬件设施也日趋定善。那是报纸事业发展的一个小巅峰,大约是98年9月的时候,经过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武义报》更名为《武义日报》。到了年,经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又从原先的周五刊改为周六刊。但好景不长,后来到了年,根据中央治理整顿报刊的精神,《武义日报》于年元旦停刊,武义日报社同时撤销。”
“那个时候许多记者也有过迷茫,不过我们还是先后通过开办《新武义》、《武义传媒》等方式继续履行正常的宣传报道职责。”年4月15日,县委决定建立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出版县委、县政府工作简报《今日武义》,4月19日创刊,四开四版、周三刊,后改为四开八版、周五刊,主要刊登县委、县政府工作信息、政策资讯和社会信息,自此,《今日武义》模式一直延续至年12月31日。年1月1日,在各方的努力下,阔别20年的《武义报》浴火重生,迈出了新的征程之路。而不论是《今日武义》,还是《武义报》,它们始终高举党的旗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及县内发生的重要新闻,坚持作好武义城市改革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
02
时效为王,移动优先,用户至上,融媒平台“整装待发”
“最早下乡采访的时候,不像现在能坐单位的采访车,我们都是骑着自行车下乡的,先把自行车挂在客车后面,到地方了再拿下来骑车继续前行。”
“当时照相机也是稀罕物,最早用的是海鸥相机,洗一张照片都特别麻烦。不像现在,数码相机成为常态。”
“最开始报纸排版的时候,我们还是用活字铅印的,每个字句都要经过道道审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快速发展的社会,十年宛若隔世。而新闻的变化总离不开社会的变化,新闻的进步也必然影响社会的进步。从历史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总体关系审视,新闻事业无疑属于社会肌体的“齿轮和螺丝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愈发进步、文明、开放,与此同时,新闻也愈发发达、成熟。在这一“交相辉映”的进程中,媒体融合,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广播和电视,在技术属性和传输模式上有相通的地方,也是最先开始“做加法”的媒体平台。上世纪80年代,电视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正如朝阳般冉冉升起。而作为曾经受众最广的广播,仍有强大的影响力。广播与电视的融合,可以看做是一种“强强联合”。年3月,县广播事业局改为广播电视局,行使政府对全县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年、年,武义先后建立了“武义有线广播电视台(筹)”和武义人民广播电台,出现了“三台并列”的局面。为统一管理,年1月将“武义人民广播电台”、“武义电视台”、“武义有线广播电视台(筹)”合并,建立武义县广播电视台(通称“三台合一”)。
广播与电视走在了一起,而报纸由于在信息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它与信息网站联合在了一起。年初,县新闻传媒中心为顺应时代发展,扩大宣传领域,积极主动与浙江在线联系,并自筹资金,创办武义新闻网。武义新闻网于年6月始建,同年9月28日正式开通,是县域唯一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批准的新网站,也是武义县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平台。该网由武义县委宣传部主件,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浙江在线提供技术支持。开通之初,月点击量次左右,国际联刚排名为45万名。一年之后,点击呈升至30万次以上,国际互联网排名升至多名。武义新闻网的成功,极大激发了新闻传媒中心向传媒新领域进军的热情。随后,《手机报》、数字报、掌上武义、e武义等数字媒体相继出现,成为武义老百姓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
武义县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
上层建设从“平行线”走向“相交线”,而基层早已夯实了融合的根基。广播电视与报纸等媒体平台,从原先的平行线到渐渐交互,起源于基层新闻记者的频繁交互。“最开始我们报社记者和广电的记者交流,主要是一起乘车采访、稿件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后来记者间交流就很熟络了。”张莹介绍说,“那时候我报纸写好了稿件,也会往广播台送一份,往往都能发表。”新闻资源的共享、交通资源的共享……传统媒体实现了“相加”的优势效应。
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纷纷建立各自的网络平台,并将其作为内容二次传播的窗口。应对形式变化,武义的传统媒体也纷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