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风相辉映苏州及各县区溯源澎湃在线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姑苏区

历史上曾隶属于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年4月27日,吴县解放,旋析城区建苏州市。9月,苏州城区下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年10月,城区各区改名:东区改为平江区,南区改为沧浪区,西区改为金阊区,北区改为北塔区,中区改为观前区。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迹——位于古城东南定慧寺巷。始建于唐咸通二年(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年)判司王文罕捐资重建殿宇,并增建砖塔两座,至道元年(年)赐名寿宁万岁禅院,后习称双塔寺。后历代几度修葺,年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年6月,撤销观前区,分入北塔、沧浪2区。年7月,撤销北塔区,分入金阊、平江2区。

年9月,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因苏州别称姑苏而得名。

▲平江路——平江历史街区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由城河、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遗存所构成的街区历史风貌集中体现了苏州古城的城市特色与价值,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山塘街——地处古城西北隅,全长米,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公元年任苏州刺史时修筑,至今仍保持着"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吴江区

吴江市古代分属吴县、嘉兴县。五代梁开平三年(年)吴越王钱镠分吴县松陵镇及其以南和嘉兴县北境置县,治松陵镇(即今吴江市),属苏州。因吴淞江流经县境,乃以吴江名县。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占地九亩八分,建筑格局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步移景异,令人流连。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又分乌程县浔溪(今浙江吴兴县南浔镇)以东57里入吴江,属平江府。元元贞元年(年)升为州,属平江路。明洪武二年(年)复降为县,属苏州府。清雍正二年(年)析县西南境置震泽县,二县同城而治,仍属苏州府。

民国元年(年)省震泽入吴江。民国三年至民国十六年属苏常道。民国二十三年起属无锡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后改为第二区)。年属苏州专区,年属苏州地区。年划归苏州市。年2月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年10月,吴江撤市设区,为苏州市吴江区。

▲垂虹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位于古松江源头,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自建成以来,先木桥后石桥,屡毁屡建。现在东、西端共发掘出18个残孔,“修旧如旧”名“垂虹遗迹”。

▲修复好的东太湖美景。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曾经到处是渔船的湖边变成了风景秀丽的景区,曾经到处围网养殖的水域如今水面宽阔、碧波荡漾。整治后的太湖堤岸蜿蜒曲折,湖面碧波荡漾,俨然一幅水乡美景。

常熟市

▲常熟古城与虞山、山南的尚湖融为一体,构成了山水相依城相连的独特城市景观。这里自然山水秀雅,人文底蕴深厚。科举时代,有进士人,状元8人,可谓学道名邦,故又有"江南福地"之称。

常熟在先秦时期历属吴、越、楚等国,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后,属会稽郡吴县汉为吴、毗陵二县地。三国吴置吴县司盐都尉于此。西晋太康四年(年)分吴县虞乡置海虞县(即今常熟市),属吴郡。以其原名虞乡,且地近海边而命名。梁大同六年()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因境内向来“土壤膏沃、岁无水旱”“岁得常稔”,得名“常熟”,是时隶信义郡。

▲抗日战争时期,常熟沙家浜地区是新四军重要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诞生了闻名全国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与芦苇荡风景区融为一体,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隋开皇九年()在常熟设常州理,未几移常州理至晋陵县(今常州),隶吴郡。元上升为常熟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隶苏州。清雍正年间划境域东部设昭文县,常、昭两县治同城。

民国时期,两县合并为常熟县。新中国成立初,以城区及附郭设常熟市,其余为常熟县境,隶属苏州专署管辖。年11月至年4月,常熟市为江苏省省辖市。年撤市并入县。年,撤县设市,隶属苏州市。

▲常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近年来重点打造汽车、装备制造、纺织服装3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开发区。

张家港市

春秋时属吴国延陵郡,秦朝属会稽郡。西汉高帝五年(前),置暨阳乡,东属吴县虞乡,西属毗陵县暨阳乡。西晋太康二年(),置暨阳县,县治杨舍镇,西及东北属暨阳县,东南属虞乡。东晋咸康七年(),划暨阳县东部,置南沙县。梁大同六年(),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太平元年(),于暨阳故地置梁丰县,东属海虞县、常熟县,西属梁丰县。

▲1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张家港港对外开放。年12月11日,张家港港创建国际卫生港口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实地测评,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复核的国际卫生港口。图为张家港港

隋开皇九年(),海虞县并入常熟县,梁丰县并入江阴县。唐武德三年(),复置暨阳县,西属暨阳县,东属常熟县。武德九年,暨阳县并入江阴县。宋代始,北部逐渐成陆。清同治十三年(),开常通港,港北属通州府。年4月,全境解放,东属常熟县,西属江阴县,常通港以北属南通县。年2月,常通港以北划归常熟县。

年1月,常熟县划出14个公社和国营常阴沙农场,江阴县划出9个公社,建沙洲县,属苏州地区。因大部分地区由江中沙洲围垦而成,故名。年9月,撤沙洲县,设张家港市,因天然良港张家港而得名。

▲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张家港保税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年11月18日,张家港保税港区获准设立。图为保税区(金港镇)双子楼

▲香山位于张家港市保税区(金港镇)境内,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清朝乾隆皇帝等一批极具价值的人文资源,有藏军洞、烽火台等军事文化遗址。图为香山梅岭

昆山市

商周时属吴地,勾践灭吴后,地属越。楚威王灭越,属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前)秦灭楚,改邑称县,易名疁县。汉改娄县,属会稽郡,三国两晋属吴郡。

梁天监六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梁大同二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属吴郡,治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昆山之北,因境内昆山命名。隋开皇九年(年)平陈,县废,十八年复置,属吴郡。唐天宝十年(年)移治今址,属苏州。五代因之。宋属平江府。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至太仓、上海市界,西至环城河、娄江一线。开发区形成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精密机械、装备制造、民生轻工五大主导产业,在全国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荣获“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称号。

▲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昆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是昆山绝对的中心地带。是全国首家设立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全区区域面积.41平方千米。该区与玉山镇,区镇合一,年、年接连斩获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首。

元元贞元年(年)升为昆山州,属平江路;延祐元年至至正十七年(~年)州治迁太仓(今太仓市)。明洪武二年(年)复降为县,属苏州府。清雍正二年(年)析县西境置新阳县,与昆山县同城而治,仍属苏州府。

民国元年(),昆山、新阳两县合并为昆山县。民国三年至民国十六年属苏常道,民国二十三年起属无锡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后改为第二区)。年属苏州专区。年属苏州地区。年3月1日起属苏州市。年9月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

▲花桥经济开发区,位于昆山、嘉定、青浦交界,距离上海市中心仅20公里,素有“上海后花园”之称。被列为国批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曾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周庄镇,位于昆山、吴江、上海三地交界处,全镇面积38.96平方千米,下辖10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落)和3个居委会。著名画家吴冠中称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5A级旅游景区。

▲《中国特色小(城)镇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全国50个最美特色小镇、50个最美特色小城镇名单同时发布。位于昆山高新区的智谷小镇排名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榜单第16位,成为苏州唯一入围特色小镇。

太仓市

▲太仓是一座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开放带交汇点上的滨江港口之城。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列全省第一、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第31位,增幅列全国第一;已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江苏第一外贸大港。

春秋时属吴地,秦属会稽郡,汉为吴郡娄县之惠安乡。太仓之名,始见于宋熙宁三年()郏亶《吴中水利书》中述:“今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

原为昆山县地,元代升昆山县为州,延祐元年至至正十七年(~年)曾移州治于此。朱元璋吴元年(年)四月置太仓卫。洪武十二年(年)又移镇海卫于此,弘治十年(年)正月析昆山、常熟、嘉定三县于卫城(即今治城厢镇)置太仓州,隶苏州府。

▲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

▲至年,太仓已有德资企业多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德资企业最密集、发展最好、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德企之乡”。太仓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

清雍正二年(年)升为直隶州,属江苏省;同时置镇洋县为州治。民国元年(),太仓州和镇洋县合并,定名太仓县。

民国3年至民国16年属沪海道。民国23年起属无锡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后改为第二区)。年属苏州专区。年属苏州地区。年3月划归苏州市。年3月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

▲太仓是一座经济繁荣、高度开放的活力之城

▲太仓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图为郑和公园。

-END-

组稿: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与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编撰。感谢苏州市各县(市、区)地方志办公室给予的大力支持。

文字来源:《江苏建置志》《江苏省市县概况》《江苏省志·地名志》《苏州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