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炼成佛的,后来的出家人效仿释迦牟尼在山崖上开凿洞窟作为诵经释佛的场所,后人称这种佛教庙宇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沿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地在我国发展起来,形成了众多的石窟群。比较著名的有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这便是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西北9公里石佛堂村的万佛堂石窟,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是佛教向东北传播的一个落脚点。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也是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万佛堂石窟群位于大凌河北岸福山的峭壁上,据位于石窟群东南角山岩的碑记记载:一千四百年前这里雕刻了整一万尊佛像。大凌河浩瀚雄伟,是锦州的母亲河,福山周围非常潮湿,石窟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现存16窟尊造像。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西北十八华里的万佛堂村,前临大凌河,背倚福山。万佛堂石窟西区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年),东区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是辽宁省内最早,最大的石窟群。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因为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不复存在了。现在仅存的石窟大部分是明朝的嘉靖年间重修的。石窟分为东、西二区。东区的石窟规模不大,仅留有少量的佛像,较为珍贵的是第五窟窟壁上的景明三年慰喻契丹使员外散骑常侍韩贞等人的造窟题刻,是关于契丹民族的早期史料,可谓弥足珍贵。西区的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三窟,下层六窟,总计九窟。后崖有一大肚弥勒佛像,高达3.2米,佛像面带微笑,叉脚倚座,亲切慈祥,堪称石刻佛像中的精品。第五窟的题刻手迹乃是平东将军元景在公元年,造崖时手书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并被清末的康有为评为元魏诸碑之极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