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项考古中国项目重要成果公布最早的西

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河北尚义四台遗址、云南晋宁古城村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首次被发现,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

△发掘区局部

△锯齿刃刮削器(一期)

△楔形石核(一期)

△锥形石核(一期)

△石叶(一期)

△戳印圆圈纹陶片(一期)

△筒形罐残片(一期)

四台遗址位于河北省尚义县,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约15万平方米的遗址中,考古发现房址40余座,出土了陶、石、骨、贝类遗物余件,可区分为年代不同的五组文化遗存。其中,第一组文化遗存年代距今至年,发现6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第二组文化遗存年代距今至年,发现4座近方形半地穴房址。两组遗存以压印纹筒形陶罐、陶板状器、细石叶石器、研磨器等典型器物为代表,初步判断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考古的重要突破。考古所见成组房址,实证了北方地区早期定居村落的出现,展现出人类生存方式从旧石器时代的流动性栖居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逐渐定居的发展转变。

△遗址位置图

△商代遗迹总平面图

△商代屈肢葬

△西周时期半地穴式房址

△商代瓮棺葬具

△两周时期陶器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古城村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湖滨贝丘遗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至年,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至两周时期。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木器等文物余件。该遗址是首次在滇文化核心区内发现的一处完整商周时期环壕聚落,代表了一个早于滇文化的考古学文化,是探索滇文化来源的重要线索,为研究滇文化出现之前滇池地区的聚落形态、生业模式、族群构成、古滇池环境变迁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角坪环境

△中心高台与附属建筑发掘全景(南向北)

△中心夯土高台

△夯土踏道

△柱础石

△半地穴房址(南向北)

△附属建筑

△出土遗物

四角坪遗址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是一处秦代大型建筑遗址,坐落于县城东北四格子山顶部,海拔米,原有山顶被削平,形成面积约2.8万平方米的山顶平台,勘探发现平台外围有夯土墙环绕,内有大量夯土建筑基址。出土遗物主要以云纹瓦当、绳纹瓦件、回纹地砖、空心砖、陶水管等建筑用材为主。专家介绍,根据出土建筑材质和制作工艺推断,四角坪遗址应为秦统一后的遗存,该建筑群整体呈典型的中心对称格局,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建筑空间,可能为一组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对于研究秦代政治、礼仪制度以及建筑历史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年发掘区航拍图

△瓜棱罐与匣钵

△花口碗

△苏峪口瓷窑址制瓷原料图

△透光白瓷

△窑炉与瓷土坑、辘轳坑

苏峪口瓷窑遗址位于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内,为一处西夏时期精细白瓷手工业生产遗址。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现窑炉13处。此次考古工作发掘了一、二号两座窑炉,发现了多件“官”字款匣钵,可推断为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专家表示,苏峪口瓷窑遗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首次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地区发现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在瓷胎、瓷釉和匣钵中大量使用石英的制瓷技术,填补了西北地区精细白瓷烧造的空白,复杂的窑业面貌也反映了两宋与西夏经济、文化交往交流的历史。

△辽上京皇城遗址全景和发掘位置(西南—东北)

△辽上京平面示意图和发掘位置图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结业仪式

△JZ1三次大规模营建的台基东北角(北—南)

△JZ1A发掘后全景(东—西)

△JZ1出土瓦当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年6月至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皇城西南部一号大型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考古发掘证实该建筑在辽金两代经历过三次大规模营建,三次营建过程中建筑的轴线位置、朝向和院落规模沿用未变。一号建筑基址是辽上京皇城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的建筑基址,超过了目前发掘所见的辽代宫城内宫殿建筑,推断应为都城内极为重要的皇家建置。

国家文物局表示,这5项重要成果是中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国家礼仪与祭祀制度、手工业技术、都城建筑营造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成就。该局将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化考古成果价值研究阐释,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原标题:5项“考古中国”项目重要成果公布最早的西夏“官窑”被发现)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程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