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西义县的医巫闾山深处,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几个天然石洞,一座四层高的古楼,就镶嵌在石洞之上。这个嵌在半空中的古楼,被称为宝林楼,造型如同西藏的布达拉宫,简单而诡异。这是何年所建!何人所建!后面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悬谜呢?世上有些古建筑,如同一部耐人寻味的古画,看一遍是不够的。宝林楼这个地方便是如此。让人着迷的,除了这里满眼的林涛树海、山光水色,更是这座神奇的古建筑宝林古楼。宝林楼坐落在辽宁义县张家堡乡境内,医巫闾山深处,大凌河从山脚下穿过,距县城35公里。宝林楼建筑群分为宝林禅寺和宝林古楼两部分。首先是悬崖下的宝林禅寺,其寺宇建在半山腰突出的岩石平台上,正殿三间,殿内有释迦牟尼金身塑像一尊,其神态慈祥而又庄严;两旁塑有胁侍弟子两尊,四周列坐十八罗汉。这些佛家弟子雕塑得神采各异,妙趣横生。前殿有韦驼雕像一尊,寺院内外有历代断碣残碑二十余块。
出宝林禅寺过东角门,沿狭窄陡峭的石阶级而上,攀约十余丈,便到了山上的宝林古楼,这楼非一般佛家殿宇可比,它凭依石壁上天然石洞建成,主楼四层建于上下各高两丈、宽两丈的两个洞穴内。主楼东西两侧亦有一穴,分别建楼阁两层,是为配楼。主楼距配楼均相距约一丈,设有走廊,并层层设有楼梯,形成左右相接、上下相连的通道。宝林古楼透着前世沧桑宝林古楼主配楼泥塑铜铸塑像共32尊,其大小形态各异,与宝林禅寺截然不同的是所供塑像全部是中国的本土神仙。居中一尊身高五尺许,便是炎帝神农氏。西面依次是盘古氏及三皇五帝;东面依次是风神、火神、龙王、谷神、虫王、雷公、雷母等。而楼内壁画所画多为大唐的文臣武将,所绘内容入眼可懂,其人物眉飞色舞,栩栩如生,可谓绘画极品。主楼嵌石匾一帧,匾上刻篆文炎汉古刹四字。
还有两幅绘于楼外半山腰险峻的石凹处,穿戴奇异的两幅壁画显然与楼内壁画年代不同。这画像是用一种山间植物的汁液为颜料涂抹上去的,呈暗红色,纵经千年风雨色调不。人像头戴高帽、发髻高耸,身形体貌与中原人物迥异,当地人称之为老母像。宝林古楼里的塑像和楼内外的壁画,传达的到底是怎样的中华上古源流的史前信息呢?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和民间学者,对这一珍贵文化遗迹痴迷不已。多次前来研究考证,所得成果也颇为丰硕。但各执一词,引发了民间学者和权威专家们的唇齿争锋,以致将宝林楼的话题越说越深,越争越玄,但没有历史记载和考古佐证,其核心内涵仍然迷雾重重。炎帝曾在此休养生息?医巫闾山南北走向,宝林楼坐落在医巫闾山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里。北面的山谷有一个村庄叫小峪,村里一位年近80多岁的杨福元老人,是国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巫闾山风物传说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入朝作战的坦克兵,转业后回到家乡,用五年时间走遍了地处两市四县医巫闾山山区所有的沟沟岔岔,收集了40万字的民间风物传说。他认为宝林楼炎汉古刹就是炎帝中原败北,逃往云梦,选居闾山石屋休养生息之所。
所谓的炎汉古刹,除了了炎帝生息的洞穴,还包括神农氏榆网的墓穴神农罐,建在神农罐两侧的两座七级浮图塔神农双塔,神农罐前所立石碣神农碣,以及汉高祖游孤竹时在洞穴上建的家堂庙,这些才是最原始的宝林楼。现在的宝林楼或叫宝林古刹,是唐代重修的。神农双塔在年时尚保存完好,如今能看到的,只有刻有像形过度大篆的阴文炎汉古刹长方体石碣了。至今,宝林楼的峭壁下还供奉两座祠堂,一是东方朔祠,一是炎帝祠。炎帝祠两侧的青砖墙面上刻有这样一副对联火德教化称炎帝,品定榖药谓神农。祠堂正殿里的炎帝塑像身披大红衣氅,手持禾谷稻穗,浓眉虬髯一脸正肃。据杨福元老人说,这是后人为祭祀炎帝而修筑的。杨福元老人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张家堡乡有位文化站长叫侯大贤(已故),年在开展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文化三继承调查时,意外发现了一部野史古风辞。作者就是晋朝初年,宝林楼主持无味空道人,民间称其为三无道人。此人姓刘名文,字继业,后改名刘径,字另途,原籍河南许昌,汉室皇族后裔,曹魏时曾做过县令。晋朝统一中原后,其年已五旬,后追随祖宗,来宝林楼出家。他著的古风辞四十三篇,其中炎汉古刹说,记载了古刹的来龙去脉。
四世炎帝榆网作古后,其子嗣为祭祀他,由云梦真人主持,在他居住过的石屋修建了庙宇,供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神农氏、女娲氏和炎帝榆网等先祖。庙宇始建于公元前年,后被称为炎汉古刹,距今已有四千三百来年,比埃及金字塔早来年,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出现的人文景观,堪称世界之最!宝林楼的炎帝祠及相关说法令人困惑。据正史记载,炎帝部落起源于陕西、河南一带,何曾与辽宁有关?炎帝被黄帝击败后,炎黄两族合为一部繁衍生息,从而奠定了今天华夏族的千年根基,炎帝又怎会北上,栖身于这名不见经传的荒山野岭呢?然而,后面的故事更为神奇。杨福元老人说,刘邦称帝后,于公元前年将炎帝古刹改建为两层主楼,又修东西配殿,炎帝古刹随即转换身份成了刘邦的家庙。东汉光武17年,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东征匈奴、鲜卑时牺牲的英烈,命辽东太守祭彤在炎帝古刹半山腰崖壁前突出的高山平台上,修建了雄伟壮观的佛家禅院。
到了唐贞观十九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巡游辽东,大将军尉迟敬德带兵至此,夫人白氏生子于古刹,取名宝林,李世民为纪念此次东巡、表彰尉迟敬德的功绩,遂将炎汉古刹改名为宝林楼。并命徐茂功设计,尉迟敬德监修,将原先的二层汉代建筑扩建为四层楼,东西配殿改修为配楼,第一层楼称大雄宝殿,二层为大兴宝殿,三层为大安宝殿,最上一层为凌烟阁,古刹禅院随之易名为宝林禅院,并请心元大师出任宝林禅院的住持。这一时期,佛教天台宗传入辽宁,宝林楼成为当时这一地区的佛教活动场所,在此修炼的道士则搬迁到新修的庆云宫。现存的宝林楼二层木阁,是唐贞观十九年的遗存,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明清两代,是宝林楼最为兴旺的时期。明永乐年间,宝林古刹的住持、僧人多达余名,各类杂役30多人,有庙产42万亩,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每逢佛事,僧道云集、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诵经不绝。宝林古刹最后一位住持欣然大师,解放初期不知去向。此地乃北方始祖颛顼之墟也?上述有关宝林楼历史沿革的说法却并非世人共识,质疑者不乏其人。其中,对锦州历史颇有研究的市文联副主席、民俗专家王光、地方史专家冯立民都认为宝林楼是颛顼大帝与其妃嫔的埋骨之地。
晋书载记第八说(慕容)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墟,即故地、遗址。是说慕容廆在颛顼的故地建都称帝。那么颛顼之墟的大棘城又在哪里呢?学者说法虽略有不同,但大体是指在义县境内。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记载,颛顼的葬地在附禺之山。古典文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内学科带头人、阜新市社科联副主席艾荫范教授根据古语音学判断,附禺即无虚,无虚即医巫闾山,许多史书记载大棘城的方位正是医巫闾山西麓。现最有权威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大棘城条载大棘城,在辽宁义县西北。尽管方位略有出入,但颛顼之墟在义县的结论是肯定的。冯立民说,前些年在宝林楼发现一块秦代古碑,古碑文字是李斯小篆体,上刻三个大字头山闾。古代的字句是从右往左读的,所以古碑文字读法的正确次序是闾山头。在古代,二十五为一闾,锦州文化学者孙剑平、李树基实地考察验证过,从今天北镇境内的东北方向起至西南,确有二十五条山谷,而宝林楼所在的山谷正是医巫闾山的起源处,所以称闾山头。
这闾山头非同小可,这便是正史记载的颛顼大帝祭祀北方的神灵之地,也是他的埋骨之地。山海经记载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西蛇卫之。颛顼首开祭祀医巫闾山的先河,他死后葬在医巫闾山宝林楼一带,他的九位妃嫔葬在此山对面,颛顼所生子女分布于东北各地,形成了后来的东北夷,即九夷,包括鲜卑、孤竹、令狐。等至今。东北各地的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一年一度到宝林楼龙兴之地祭祀习俗,每年内蒙东北各盟及其他地区组成的拜佛团络绎不绝涌到宝林楼,祭拜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人文始祖颛顼。过去学者们大都喜欢盯住中原,而对东北的原始文明探求甚少。近来,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已经引起中外学者们的重视。古建筑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史记。宝林楼闪耀着红山文化原始文明的璀璨光芒,且等你前来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