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刘新田
辽(—),一个消失了近千年的曾经王朝,其辉煌的建筑遗存已是寥若晨星,土木建筑全国仅存八处,而在这八大辽构中,天津蓟州区的独乐寺竟独占最古老的两处。
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庑殿顶式寺院山门;
二是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观音阁,二者皆为辽统和二年(年)重建。
其中观音阁与奉国寺大殿和应县木塔,一阁一殿一塔,并称为“辽构三绝”。
蓟州的独乐寺,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是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县奉国寺、天津蓟州独乐寺),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寺史却扑朔迷离,其缘始竟无可考,专家认为寺庙最早可追溯至大唐贞观十年(年)。
鉴于所见最早的辽代碑刻记载,统和二年独乐寺进行了“再建”以及“重塑”,因此断定寺院的建筑和雕塑最晚不低于年。
独乐寺街口牌坊上的“渔阳古街”,让我一下子想起《长恨歌》里那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没错!此处正是安禄山起兵反唐的那个渔阳古郡。
坊间传说这个与众不同的寺名也与安禄山有关,因他一心想当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在此誓师反唐后,就将该寺命名“独乐寺”。
我觉得这种解释有点低估了胸怀天下的一代枭雄,因为野心是不能公开说出来的。应该是取“佛家清心寡欲,独以普度众生为乐”之意靠谱,所以得名“独乐寺”。
独乐寺于元明两朝都得到了修缮维护,清时升级为皇家御用寺院,民国后天下大乱,先变成兵营再改成学校,渐渐泯于红尘,无人问津。
直到年,独乐寺被日本学者关野贞偶然发现,并引起了中国学者梁思成的注意。年,梁思成第一次中国古建考察就选择了独乐寺。在调查报告里,梁先生称独乐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从此独乐寺扬名海内外。
现在的独乐寺内以山门、观音阁、韦驮亭、报恩院、左右配殿,以及乾隆行宫等建筑组成,不过除山门和观音阁外都是明清以后所建。
山门为佛寺正门,独乐寺山门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庑殿顶式山门,高约10米,面阔三间,中间作穿堂,进深两间,分成前后两个空间。
山门梁柱粗壮,出檐深远,雄硕的斗拱接近立柱的一半高,典型的唐代风格。五条脊将硕大的屋顶分割成四面坡形,这就是建筑学上称之的庑殿顶。
庑殿顶在古代建筑规制中属于最高等级,只有宫殿或庙宇中最尊贵的主体建筑物才可使用,这也说明独乐寺当年等级之高。
正脊的鸱尾非常优雅灵动,张口吞脊,翘尾相对,犹如雉鸟飞翔,是现存古建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如今已成为唐宋辽金古建鉴定或维修的范本。
仰望斗拱一角,彩绘早已剥蚀殆尽,现出木头的本真与沧桑。唐宋辽金砖的使用还未普及,墙体多用土坯,为了防雨出檐必须深远,所以斗拱层层承托,看起来硕大且舒展。
山门正中“独乐寺”三个端方大字,字径约半米,方严浑阔,雄奇博大,丰伟而不笨拙,强健而不呆滞,虽无落款,但普遍认为是明代权相严嵩的手笔。
前间有两尊高大的金刚力士塑像,高近5米,肌肉隆起,怒目圆睁,居高临下,威武雄壮,这就是民间俗称的“哼哈”二将。
这两位门神已经在这里站了一千多年了,身上的彩绘已经皲裂斑驳,但仍清晰鲜艳,姿态动感、面目传神亦未减当年,当之无愧国宝级别的辽代彩绘泥塑的珍品。
后间左右墙壁上各绘两个“天王”,“四大天王”壁画为清代绘制(年)。
明清以后的山门规制基本趋于一致,都是正中弥勒佛,背后韦驮,左右四大天王。
跨过山门内外间的门槛,才算真正进了山门。就在跨过门槛的一瞬间,忽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透过后门,高耸优美的观音阁猛地闯入眼帘,仿若框中之画。
观音阁与山门在同一条轴线上,距离刚好可以览尽全貌,这种空间布局显然是精心设计过的,就是要让来访者心头一震。
观音阁,映照在明丽的阳光下,千年的岁月淘洗,剧烈的地动山摇,都不曾摧毁分毫,今天的观音阁,一如千年前的模样,铅华洗净,优雅依旧。
阁为一种古建制式,在佛寺里可作为主体建筑。
重建于辽统和二年(年)的观音阁,比另一座大名鼎鼎的辽代木构应县木塔(年)早74年,距今天更是有年之遥,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
阁高23米,相当于现代的8层楼,在千年之前妥妥的摩天大楼。
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两排门窗,两重屋檐,比例协调,庄重大气,是一座标准的两层楼阁。
但仔细观察,下层斗拱至中层斗拱空间很大,因为那中间还隐藏着一个暗层,其内部加了许多戗柱斜撑,极大地提高了楼阁的稳定性,这可是现存最古老的高层建筑结构层啊!
观音阁的出檐非常远,最远达5.2米,好似巨鸟的羽翼,平缓又舒展。屋檐下是层叠的斗拱,高低错落,各式各样。据统计共用了24种、架,仅次于比它高近3倍的应县木塔。
古拙的斗拱,飘逸的飞檐,无不让现代人为之叹服。
二楼正中悬一巨匾,楷书四字“观音之阁”,字径盈米,笔法遒劲,颇有唐风。因下方落款“太白”两个小字,世人因此附会到大诗人李白身上,甚至演绎出李白52岁时,北游幽州醉酒飞笔的传奇故事。
不过这事有人并不认同,理由很简单,就是李白死了年后才有了这座观音阁。
山门和观音阁这两块匾,非常有意思,无款的都认同,有款的却存疑。
一楼“具足圆成”匾则毫无争议,因为有史记载,为大清咸丰皇帝御笔,意为这里的菩萨已经修行圆满,具备成佛的条件了。
观音阁檐出如翼,斗栱雄大,看起来庄重典雅,古朴厚重,但感觉有个地方跟整个建筑风格有点不搭,就是四个檐角各支着一根细柱子,上下共八根。原来这是清乾隆十八年(年)维修时后加的,支撑檐角之用。
如今经严格测算,这八根小柱子并没有起到承重作用,属画蛇添足。但由于也建成二百多年了,已属于文物的一部分了,所以一直没有拆除。
当迈入殿阁中时,我就像每个人一样,被这尊巨大的观音塑像深深地震撼了,不由的肃然起敬,连脚步都不敢发出声音。阁内正中须弥坛上,一尊巨大的观音立像从坛上拔地而起,穿越三层楼阁,直达阁顶,呈顶天立地之势。
观音像高达16米,头部已抵三楼,其冠上还叠加着十尊佛头,俗称“十一面观音”。观音像身姿优美,神情端庄,据考应与观音阁同时所立,已逾千年,为我国最古老、最高大的彩绘泥塑佛像。
观音面容丰润,仪态端庄,身体微向前倾,这样跪拜的人仰视就能清楚的看见观音像的面部。
不知是为了保护还是正在维修,佛像周围架了许多脚手架,虽有一点影响,仍可仰视观音像的全貌。
观音像制成于辽代,但其艺术风格极似盛唐作品,历千载而傲然屹立,实为稀世珍品。
在西方,雕塑往往作为建筑的装饰存在,而在古代中国,塑像却是建筑的中心,先有塑像,再有建筑,建筑的存在也是为了配合或保护塑像。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独乐寺的观音阁,从梁思成绘制的结构图可以看出,整个建筑就像是观音像的外衣一样把她包裹保护起来。观音阁建造时,就是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建成中空的三层。
观音阁内,观音像前,还有一块清乾隆皇帝题写的“普门香界”匾额,意思是观音菩萨普渡众生,香及佛国。
观音像两侧还有两尊胁持菩萨,也是辽塑原物,只见她身材修长,面容安详,头戴宝冠,身着如铠甲一般的彩色服装,显得英姿飒爽。
观音阁内流连往返,惊叹古人高超的塑像技艺,也被这些历经沧桑、穿越时空来到我面前的艺术之美而折服。
这里的三尊塑像连同山门内的哼哈二将,与山门和观音阁一起,被世人并称为“独乐寺三绝”。
观音阁还有一处胜迹,就是一层的四壁上绘满壁画,画的是十六罗汉和三头六臂的两明王画像,间绘山水云林、世俗故事等。画面一组组内容独立,但又彼此关联,组成环绕一周的连环画卷。
因壁画中的世俗人像,多戴流行于元代的斗笠帽,也有部分带明代官帽,据此判断壁画可能为元代首绘,明代补画。
壁画线条疏朗,布局合理,衣带飘逸,表情传神,显示出画者超凡的巧思与功力。
四面墙壁的罗汉、明王围绕中央巨型的塑像,构成了一个庄严肃穆的佛国世界,因此也有人把独乐寺的“建筑、塑像、壁画”并称为“三绝”的。
观音像背后为明代悬塑倒坐观音,观音抬起一腿,自在而坐,头顶五彩祥云,脚下海浪翻腾,两侧的护法天神非常有意思,东为红脸关羽,西为白脸韦驮。
出观音阁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攒尖顶八角亭,亭中韦驮身着铠甲,双手合十。
一般韦驮都在山门或天王殿背门而立,单独给韦驮设亭还是第一次见。
据说原来的韦陀塑像是铜铸的,年被日军捣毁,老百姓传言是拿去做炮弹了。现在的塑像,是根据梁思成当年拍摄的照片,在年重新泥塑的。
东跨院为独乐寺行宫也称乾隆行宫,始建于乾隆十八年(年),是清代皇帝谒东陵途中小憩的地方。现在行宫里有28块石刻乾隆书写的碑帖,国内罕见。行宫门口的石狮子是大贪官和珅的墓被盗一空后,唯一所剩。
游览独乐寺,不必懂古建筑、也不必有佛教信仰,只要走进山门,站在观音阁前,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就会扑面而来…
徘徊独乐寺,触目皆历史,千年的沉淀让独乐寺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让每位来访者不得不满怀敬意,压低嗓门,轻落脚步,仔细倾听千岁老人的低吟浅唱。
走出山门,又回到繁华熙攘的街道,再一次回望独乐寺,不见观音犹见观音,不在大辽犹在大辽,千年之遥只在一墙之隔…
#乐享周末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