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与三省交界,东临福建,西接湖南,南界广东。它具有“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的地位。
赣南地区地形虽说十分复杂,但有复杂之下尚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的来说,其地形分布呈现出一种周高中低、南高北低的态势。在众多的山地中间,也存在着一些地势平坦的盆地和河谷地带。赣南自然地理区的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三个基本类型组成,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盆地河谷再次。
清代赣南的地域
一赣南概况
1山多田少的的赣南
山地面积比较大,但是赣南地区也并不完全是山地和丘陵的地形,在赣南的山地与丘陵之间,棋子式布满一系列的盆地和河谷平原。盆地的走向基本上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地质构造线是一致的。
赣南地区的盆地有大小近50个,其中赣州盆地最大,面积达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流纵贯,沿河两岸有较宽阔的河谷平原。
相较于山地,盆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利于农耕,故而盆地开发较早,人口也主要聚居于此。其中开发较早的有赣州盆地、宁都盆地、石城盆地等。
赣南境内河流充斥于盆地、山谷之间,绝大多数河流不管源自何方,因为地形周高中低,皆流向赣南中心。河流数量众多,其中最大的一条河流为赣江。赣江有两源:东支贡水和西支章江。其中贡水发源于石城县与福建省交界处,由东南向西北流经瑞金、会昌、于都、赣县和赣州;章江发源于祟义县聂都山,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大余、南康、赣南以及赣州。贡水与章江最终汇集于赣州盆地的中心——赣州市,汇成赣江,然后流出该区域,进入吉泰盆地,最终进入长江。
总体上讲,赣南属于典型的“山多田少”山地地貌特征,这种地形、地貌特征使得赣南地区的经济属于一种典型的山区经济。虽然赣南各个区域的开发时间早晚与发展程度的深浅都有着很大差异,但其总体的经济特征没有很大的改变。
2清代赣南的社会概况
明末至清初,赣南地区受到多次动乱侵扰。特别是在明清鼎革之际,战乱四起,动乱的时局使得赣南地区贼寇活动非常频繁。战乱结束后,整个江西的社会经济都已遭受重创,赣南地区自然也不能幸免。
赣州的失陷是在顺治三年(年),经历了艰苦的赣州保卫战后,当时战后的惨状在同治《赣州府志》中被记录下来,但是当时清政府未能控制整个赣南地区,赣南各地还陆续爆发了一些反抗清军的斗争。这些动乱无疑对赣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地人口出现大量流失。
战乱平息后,随着赣南地区政权逐渐稳固,贼寇也开始逐渐减少。但是经历了战乱,赣南地区的人口损失是巨大的,为了恢复人口,清政府开始招徕流民。
纷纷到来的流民使得赣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复苏。同治《赣州府志》记载:清政府为了能够招徕流民,也提供了流民一些优惠条件。
二清代赣南的经济环境
1缓慢而曲折的发展时期
明代以前,赣南有着一个缓慢而曲折的发展时期,宋以前是一段长期的荒僻阶段。两宋几百年间,整个江西的经济得有了不错的发展,赣南地区这时也有了一定的开发。
此后,经历了宋元交替之际的战乱后,到了明初,再次陷入地僻人稀的状态。明代赣中移民和闽粤移民进入赣南地区,山区得到一定的开发,赣南此前人烟稀少的局面得到一定的改变。
然而到了明代末期,大规模战乱的出现,赣南社会经济又遭到破坏,人口损失严重。
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得大批的人口死亡或者一部分向其他地区迁徙躲避战乱,赣南的山区就显得更为荒僻了。拥有大片荒僻山区的赣南,自得以招垦为要务这也是整个江西地区的要务。各山区招来垦荒的流民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赣北、赣中地区,主要为吉安府;另一重要来源则是闽粤地区,因为闽粤之地自明以来人多地少,又加上清初的迁海和长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流民不断进入赣南地区。流民进入赣南山区,除了引发土客矛盾之外,对赣南山区的开发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2经济作物的著名产区
闽粤沿海素为经济作物的著名产区,闽粤流民的大量涌入,在开发山区的程中,也激活了赣南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热情。在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活动中,蓝靛、烟草、甘蔗、芒麻、花业、油茶等树木的种植和加工较为突出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商品生产的表现最为显著。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的发展,赣南地区商业的发展依托于商道的开辟。赣南地区最著名的商道则为大庾岭商道,是连接粤赣地区的重要商道。
大庾岭商道连接着江西的赣江和广东的北江,自秦汉以来是岭南北交通的动脉,扮演者中原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枢纽的角色。大庾岭商道之外,赣南与闽粤之间还有其他通道。
明清时期,赣南的市场也有一定的发展。在清后期对外开放以前,清代基本上是广州一口通商,故而大庾岭商道以及后面的赣江商道一直是沟通中国东部南北交通的要道。赣南地区的赣州、南康、大庾就是处于这条著名商道之中,故而赣南市场也受这条商道的影响,附属于这条商道所在的市场体系当中。
赣南地区一些城市商业发展的契机就是这条商道所带来的。像南安府城(即现在大庾县城)与赣州的商业繁荣,就是受到该商道带来的便利。
除了商道的带动,外来流民的进入对清代赣南市场的发展也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流民的到来,赣南山区得到一定的开发,人口也不断的增长,而流民引入的经济作物也促使着商品经济发展,赣南的市场也随之增长。
赖慧英其人与赖慧英契约
一赖慧英其人
关于赖慧英的生平,记载于他本族的族谱当中,契约中还出现了“赖会英、赖慧英”等名字。由于本人所搜集的契约是整套相互关联的,因此,可以断定“赖会英、赖惠英”都是“赖慧英”的别名。
不过,在契约中出现最多的还是“赖慧英”,所以,本论文统一使用“赖慧英”这个名字。经查族谱,赖慧英有八兄弟,他排行第六,其子侄称其为“六叔”顺理成章。
大多数契约中称六叔时会加上慧英二字,因此,虽然,少量契约中“六叔”后面没有加“慧英”,但仍然可以认为“六叔”就是赖慧英。
赖慧英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年)三月初十,殁于道光十六年(年)七月十六,享年七十五岁,死后葬于黄泥塅。曾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是龙冈邓叔的女儿,早殇;第二任妻子是丰山许解峰的女儿,许云秀。
因为没写赖慧英是什么时候娶妻的,但我们可以从他子女出生年月大致推算出。赖慧英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皆为许氏所生。
对赖慧英有一些大致的了解,可以看出赖慧英是具有一定文化的,但并未取得功名,在地方社会和宗族有一定的地位。结合契约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我们可以认为赖慧英是达到中产程度的小农。
2赖慧英契约分析
在石城田野调查之时,搜集到一批与赖慧英有关的契约。这批契约最早的从乾隆五十一年(年)开始,当时赖慧英25岁,一直到赖慧英逝世。
可以说这批契约涵盖了赖慧英一生大部分时间,对赖慧英经济活动研究提供了佐证。不但如此,这批契约中还有赖慧英逝世后的祭产交易,对赖慧英的研究做一定的补充。
我们根据赖慧英契约中交易类型的不同,将契约整理我们可以看出赖慧英经济活动的一些特点。
从契约内容来看,赖慧英从事最多的就是土地交易,有份,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房屋交易契约有22份,从事会产活动的契约有25份,约契有14份。
从契约签订的时间分布来看,赖慧英契约分为生前活动与死后祭产两部分内容。生前订立的契约,乾隆年订立的契约较少,只有7份。嘉庆年间逐渐增多,有38份。生前订立的契约主要集中在道光年间,数量有份。这是赖慧英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时间段,作会也主要集中在这段时间。
二约契研究
1约契特点和性质
在收集到的契约中,有一种特殊的契约:约契。收集到的契约中约契19份,其中14份与赖慧英有关。
尚宾太房长庆垂、福兴约的内容是滔祖太位下的租谷,而且要还的也是租谷。这种租谷可能是田地的骨租,因为某些原因难以及时交纳,所以立约契,将租谷的时间向后推延。
再来看约契中规定还款的时间,最长的还款日期是道光二十五年(年)那份约契,契约中规定的时间从二十五年的四月廿八日到当年十月内,差不多半年。然而大多数的约契约的给钱日期在一到两个月,也就是属于短期的。
有一份约契值得我们注意,就是道光十四年(年)孟潜公太位下竭事订立的那份。这份约契没有写明具体还款日期,只有一个卖田得价银后。而且内容也有些特别。
2约契出现的原因
赣南地区在经历明末清初的动乱之后,经济一度凋敝,人口缺失。但随后在外来移民和当地土著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得以恢复,人口得以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地区的开发达到一定的边际,生态与人口的矛盾也开始显现,这也使得赣南的经济开始出现凋敝的现象。
想要探究约契的出现原因,不得不考虑到约契出现的时间。从收集的约契看,约契出现在乾隆后期,这就与清朝中期以来地方社会货币缺少有关。而货币的缺少则与清代中后期银贵钱贱、白银外流有关。乾隆中期起,钱价长期趋贱。乾隆末年小钱私铸盛行和外国轻钱流入中国,也使得钱价愈发低贱。
农民卖粮是以铜钱作为支付,纳税则是白银,这样一来一往,地方上货币缺失更为严重。货币不断缺失,但交易活动却变得更为频繁,对货币的需求则更为急切。
这种情况下,像赖慧英这样的中产小农发展运作的空间不足,他的资金不够,流转不过来,只能通过预期付款等一些金融手段来进行弥补,使得这些经济活动能进行下去。约契的出现,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赣南山区小农生活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