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随着世界媒体对东北亚某个国家即将可能的改革开放之预期,与之相邻的中国东北城市丹东迎来了史上最猛烈的房价暴涨,据说48小时涨了58%。半岛利好,犹如一股春风吹得中国炒房客心旌荡漾。
提到丹东这个城市,大家都知道它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与半岛北方某国相邻,一直也是个重要的对外港口城市。其实,丹东市以前一直叫安东市,年才更名为丹东的。安东市的由来与唐朝历史上的安东都护府密切相关,这个地名关系到唐朝的东北亚战略及其变迁的历史。
丹东
大家都知道,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几百年间,在今天中国东北和半岛邻国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地方性政权,叫高句丽。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地方蛮族政权,它的势力范围曾经延伸到半岛地带,但是从人种和文化角度看,它和后来半岛民族国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是正儿八经的中国地方政权。
不过,就这个北方政权曾经搞得很多王朝不安宁。隋炀帝就曾经三次征讨高句丽,结果都是劳师无功。唐王朝建立之后,唐太宗时代曾经准备解决高句丽问题。贞观十八年(年)初,唐太宗下令东征高句丽。唐军兵分两路:
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率江、吴、京、洛募兵凡四万,楼船五百艘,从海路直捣平壤(高句丽当时的王都);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则率步骑六万进攻辽东。又征发契丹、奚、新罗、百济各族军队协同作战。
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
这场远征一直打到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十九年七月,原本进展顺利。但是,遭遇辽东雨季,后来八、九月至二、三月,又为寒冻时期,唐军的作战周期受到极大的局限。同时,辽泽恶劣的地理条件给唐军后勤补给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九月,唐太宗以“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久留,且粮食将尽”,被迫下令退师。
唐太宗时代,高句丽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到了李世民的儿子高宗李治时代,“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高句丽虽然遣使修好,但并没有收敛扩张的野心。永徽五年(),高句丽派靺鞨兵进攻已经附属唐朝的契丹。六年()正月,高句丽联合百济攻取新罗北境三十城。新罗王遣使入唐求援。唐高宗立即部署兵力向高句丽持续施压。
唐太宗
在唐朝的东北亚战略中,百济、新罗一直被视为牵制并孤立高句丽霸权的制衡力量。然而,“(百济)相与新罗世为仇敌,数相侵伐。”由于两国之间的历史积怨很深,唐王朝的调停只能起到到暂时的缓解作用。
在亲征高句丽的前夕,唐太宗分别降诏给百济和新罗,希望共同配合唐军征讨高句丽的行动。大战开始后,百济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倒向高句丽一方,乘机攻取新罗七城。新罗虽然派兵进攻高句丽南界,但是由于受到百济的牵制,取得的成果相当有限。唐朝东北亚战略最终以百济和新罗彻底决裂而流产。同时,百济为了自保,不惜将海外的日本势力引入朝鲜半岛的纷争,东北亚的各种政治势力面临着重新整合。
半岛
唐高宗时代,唐朝与新罗结盟对付高句丽和百济的联盟,这种格局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基本形成。显庆五年()三月,唐高宗命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水陆十万大军征伐百济,同时命新罗王金春秋协同唐军作战。八月,唐军灭百济。
接下来,就是消灭高句丽了。经过一番曲折,最终在总章元年(),唐王朝消灭了高句丽,并在其旧地设置了安东都护府,所谓安东就是安定东方的意思吧。据《新唐书·地理志三》记载:“总章元年,李勣平高句丽国,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一百,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就在平壤城,以前高句丽王都所在。名将薛仁贵出任安东都护,“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与华官参治,仁贵为都护,总兵镇之。”
李勣
唐朝对高句丽的治理,是以唐朝官员为主,吸收一部分过去高句丽的贵族参与政权。在这种共管体制内,汉官与高句丽贵族的地位并不对称,前者处于支配地位,后者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汉官是唐朝在安东都护府的代理人,履行着对高句丽遗民、高句丽旧地的监管职责。
不过,唐朝始终没有搞好与高句丽旧贵族之间关系的融合,高句丽旧势力总是伺机反叛。后来,由于唐朝国内政局变化,吐蕃侵扰边疆,唐朝需要在东北亚收缩力量。于是,于仪凤元年(年),将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辽东故城(今辽阳)。接着,仪凤二年(年),又迁到新城(今抚顺高尔山)。
安东都护府
唐玄宗开元二年(年),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平州(今河北卢龙)。天宝二年(年)年迁治辽西故郡城(今辽宁义县)。受安史之乱影响,兵力需要进一步收缩到内地,唐肃宗上元二年(年),朝廷罢设安东都护府,这意味着唐朝在东北亚的全面后退!
安东都护府虽然取消了,但是安东这个地名保留下来了。清朝晚期,放弃了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允许和鼓励内地百姓去东北垦荒。大量汉人涌入东北,东北的行政制度就需要调整,就需要增设州县。同治十六年()年,清政府设置安东县、岫岩州、凤凰厅。
安东都护府
清朝设立安东县,其地名的设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唐朝安东都护府历史经验的借鉴,安东县在历史上也属于安东都护府的辖区。安东县与后来的安东市,再是丹东市,有着密切的前后继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