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石窟造像,首当其冲的当属名闻遐迩的“中国四大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除此以外,新疆的西域石窟,甘肃丝绸之路的石窟群,四川重庆的巴渝石窟,河北山东的华北石窟等,也有众多精品,再不济杭州飞来峰、赣州通天岩等江南石窟,也还不错,但要是说起山海关外的石窟,可能大家脑海中都一片空白,其实东北地区也是有石窟造像的,主要集中在辽宁省。
据统计,在辽宁省的7个地市有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共51处,而其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历史意义的当属义县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始建于北魏年间,与四大石窟中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同一年代,距今已有余年。
说起义县可能大家没啥印象,但这座古称义州的县城,妥妥是东北地区的历史名城,立县已有多年历史,见证了五燕皇朝和大辽萧氏的崛起兴衰,如今现存八大辽代木构建筑中,最宏伟的一座——奉国寺,就位于义县。
而万佛堂石窟只是义县诸多历史古迹中的一处,虽然论规模比不上关内那些著名的石窟造像,但在关外是第一名。
这个古朴的石门,就是万佛堂石窟的入口了,当然别拿这处石窟和四大石窟这些比,论规模可能不及云冈石窟的十分之一,加之常年的自然风化与年久失修,大部分石窟已经破损坍塌。
进入石窟区,首先能看见一尊身穿甲胄的将军雕像,这位就是鲜卑族后裔,拓跋氏元景将军,当时是营州(今朝阳)刺史,万佛堂西区正是他为孝文帝祈福而主持开凿的。
这尊铁像铸造于明朝,曾经因为旁边的大凌河发洪水而被冲进了河里,直至近年才被附近的村民发现并打捞了上来,也算失而复得。
元景将军像向东就是万佛堂石窟的标志“交脚弥勒”,也是东北石窟中最大最早的弥勒佛造型。
细看弥勒佛的面容,双目微睁,安详且微笑,和云冈石窟中很多佛像神似,满满的北魏风格,西方的蒙娜丽莎很美,比蒙娜丽莎早年的北魏佛像同样很美。
交脚弥勒虽经典,但万佛堂石窟最有价值的古迹还属这块魏碑,这是一处国宝级的文物,康有为称之为“元魏诸碑之极品”,梁启超称其为“天骨开张、光芒闪溢”,这就是魏碑里面著名的“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
这块石碑的价值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更在于历史意义上,苏联曾叫嚣长城以北自古以来都不是中国领土,当时的周恩来总理就曾以这块魏碑为佐证材料,反驳毛子的妄言。
魏碑与一小洞相连,洞内崖壁上刻着一排排彩绘浮雕小佛,其中也有一处小的交脚菩萨,两旁各有跪拜的侍应。
所谓万佛窟,应该就得名于这处石洞崖壁上这些密密麻麻的浮雕小佛像,多年过去了,这些小佛像依然色彩艳丽,造型生动,乍一看去都一个样,仔细端详却发现每个都不同。
洞口有一尊十分沧桑的佛像,多年的风霜雨雪将这尊佛像雕刻得全是岁月的痕迹。
穿过小洞就是万佛堂石窟的精华所在,北魏时期遗存下来中心方形塔柱型石窟,这是万佛堂石窟中最大最精彩的一窟。
中心塔柱石窟内部不大,除了入口处的另外三面崖壁均有佛像,最为精彩的还属中心塔柱,四面底部有佛像,上部有诸多彩绘佛像,典型的北魏风格。
万佛堂石窟西区大致就看完了,西区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年)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祈福开凿,现存9窟,精华就是中心塔柱石窟。
万佛堂石窟与同一年代的云冈石窟有太多相似之处,连地理位置都十分相像,沿河开凿,云冈石窟前面的叫武州河,万佛堂石窟前面的叫大凌河,千百年过去,大凌河依然水源充沛。
万佛堂东区比西区开凿晚几年,是北魏景明三年(公元年)慰喻契丹使韩贞携官兵为黎民百姓祈福而开凿的。
东区所存石刻造像较少,精华是一尊明代匠人所塑的“千手千眼观音”,此佛坐于宝座之上,有46只手从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闪烁发光,据说这尊千手观音像有求必应,当地善男信女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来前来朝拜,祈福平安。
千手千眼观音洞口的这两尊塑像,应该是当地的土地公婆吧,穿着清代官服,全国各地的土地公婆都不一样,放在一起一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东区的窟顶还有一座塔,这座塔建于何时,有何意义,也不得而知。
万佛堂石窟的“镇窟四宝”是:元景造像碑、交脚弥勒、千手千眼观音和笑佛,可惜笑佛由于太不起眼,给错过了。
一提到石窟,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北魏,北魏石窟造像是中国最巨大、最珍贵、最具艺术价值的佛教艺术遗存,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再到万佛堂石窟,是一脉相承的,是佛教一路东传的见证,而当时的万佛堂石窟所在地,大概就是北魏疆土的最东端,万佛堂石窟,始建于公元年,到了公元年,蒙古草原上柔然人因饥荒向南侵袭北魏,这一年成了北魏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也正是在这一年,万佛堂石窟的东窟草草收尾,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