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国家相中江西这个县城特产要火了,你也

南酸枣又名五眼果、货郎果、鼻涕果,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南酸枣具有行气、活血、养心安神、消食、醒酒、解毒的作用。而南酸枣糕正是以南酸枣为原料,采用特殊生产技术,不加任何色素和食用胶,保留了南酸枣的营养成分,是天然的健康食品。

崇义南酸枣糕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我国南方生活着一群身材高大、体格魁梧的巨人,他们就是传说中江西人的祖先--赣巨人(俗称山都)。

据《辞海》对“都”有解:周朝,四县之邑称都。魏晋时期的赣南是名副其实的蛮荒之地,且境内尽是逶迤群山,因山及人,生活在这一郡邑的所有山里人,由于常年生活在“山深菁密”的群山环抱中,“竭胼胝之力,食土壤之毛”,以山为家,形如野人,也就一并称其所辖赣县、南野、雩都、平阳四县之邑的南康郡人称为“山都人”。

居住在大山里的山民们精心耕耘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靠山吃山,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每年的秋未冬初,为了储备好冬天的食物,将采摘的野果囤积在山洞里,为防止野果霉变和被虫咬坏,他们将野果肉全部剥下放在山洞的石穴里捣碎,并加入少量水,气温较低时放在洞外,因南酸枣果肉含丰富的天然果胶,很快果肉就会凝固成有弹性的膏状物体,这便是“山都人”最喜爱的美食,南酸枣糕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也叫南酸枣膏、南酸枣凝。

南酸枣糕的专业小作坊制作则兴盛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崇义民间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回忆起儿时吃过的南酸枣糕还是记忆犹新,早年时由于白砂糖比较稀缺,多采用南酸枣果肉(用人工剥皮、捣碎)与红糖、蜂蜜、红薯等作为配料来制作,靠太阳光自然晒干,制作复杂,产量较低,但做出来的南酸枣糕风味独特,口感很好,远近闻名。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有一钟姓秀才携两友赴京赶考。途经阳明山(古时叫观音山),被其雄伟秀丽所吸引,欣然结伴登山,一路风光,一路豪情,游得兴起,及至山巅,壁立峭绝,方觉暮色已近,旅途劳顿,又饥又渴,忽然闻到阵阵果味清香,细看原来是两村姑提着野南酸枣糕下山,要来几块细细品尝,酸甜怡人,令人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妙哉妙哉,此乃菩提果也,食之定能高中”。

三位秀才食其果,信心百倍,果然金榜题名。此后,南酸枣糕在崇义人心中就有“菩提果”之美称,民间一直留传这样的习俗:每当家中有重要喜事的时候,比如孩子面临重要考试的时候,家长都会让孩子在考试前吃上一把南酸枣糕,一是为孩子补充天然健康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能在考场上保持精力;二是祝愿孩子能登科及第,取得好成绩。每当逢年过节、婚宴喜庆等吉日之时,也都吃上一些南酸枣糕,象征着五福临门。

崇义南酸枣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不仅成为崇义人民生活倍受青睐的绿色食品,更孕育了崇义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文化内涵。一粒粒的南酸枣糕连接着亲情友情,寄托着普通百姓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人健康幸福的祝福,寓意鲜明,文化内涵丰富,而深深烙印在百姓心中。

近年来,崇义县人民政府大力实施品牌兴县战略,县市监局立足职能,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崇义南酸枣糕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于去年11月份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公示,这次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委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的技术审查,标志着崇义南酸枣糕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己取得实质性成效,崇义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开创了历史先河,将对提升崇义县对外开放知名度,促进“祟义南酸枣糕”品牌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招商引资品牌吸引力以及更好带动群众增收,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5月11日,崇义南酸枣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项目技术审查会在北京举行。技术审查会由原国家质监总局科技司委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持,原国家质监总局科技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领导到会并讲话,崇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谢筠,省、市、县质监局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和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质量技术专家参加了技术审查会。

技术审查会分预备会和分组专家审查会两个阶段,在崇义南酸枣糕专家审查会上,谢筠副县长作了陈述报告。

来自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农学院、北京市工业大学、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中国粮油控股公司的7名专家对陈述报告和质量技术要求提出了质询,谢筠副县长、省、市、县质监局领导、江西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就专家质询进行现场答辩。

经过陈述、质询、答辩、专家组讨论,崇义南酸枣糕原则通过地理标志产品技术审查,有望于近期正式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成为崇义县第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故园今日海棠开

梦入江西锦绣堆

愿江西能有更多的特产

能像南酸枣糕这样继往开来

越来越好

以上内容为商业合作推广

解释权归为品牌方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