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0月15日电题:铺满鲜花的脱贫路——辽宁义县七里河村花卉兴村记
新华社记者邹明仲
七里河村地处辽宁丘陵地带,十年九旱,人多地少。在年以前,绝大多数村民们都以种植玉米为生,户均收入微薄。如今的七里河村,“偏坡土岭变良田,朝来忙碌不见闲”。种植扶郎花后,这普通的插花配角,成了改变七里河村命运的主角。
年,做生意已小有成就的毕存仁当选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七里河村党支部书记,他感觉村民“闷着头靠天吃饭,迟早坐吃山空”,于是决心拔掉村里的穷根,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扶郎花易栽植、产量大、销路好。”一次朋友间的闲聊,让毕存仁产生兴趣。随后他到处打听,了解到扶郎花就是“非洲菊”,是现代切花中的重要材料,供插花以及制作花篮使用。
经过反复跑市场,研究村里土壤、气候等条件后,毕存仁提议,在村里搞花卉大棚项目,号召大家入股。
“真是万事开头难呐!很少有群众响应的。”毕存仁告诉记者,村民们觉得种菜、种粮可以,贵贱都能卖出去,养花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喂牲口都不吃。“甚至还有人琢磨村委会是借发展产业谋私。”
顶着流言蜚语,毕存仁入股10万元,村主任入股5万元……随后20多户党员群众自愿入股,第一批筹集50多万元,建棚有了启动资金。
“想干事就得担风险,大棚建起来以后,其实我心里也打鼓,怕失败,后半夜进棚护花都是常事。”毕存仁说。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毕存仁带领村民们种出的扶郎花,品质相当不错,销量不愁,第一年,每栋大棚的年纯收入就达到了10万元左右。
眼看着种花收入这么高,群众对毕存仁和其他村干部们更信任了,号召的事大家越来越支持,争先恐后入股加入合作社。第二年又建成16栋高效温室大棚,当年村里的花卉产业就带动全村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如今,七里河村已经拥有80多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种植的扶郎花、白菊花等,在东北三省、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销售,并出口到了韩国。
短短几年,七里河村因花而兴,从一个落后贫困村成为一个能向国外出口花卉,逐步迈向富裕的小山村。“长成梧桐树,才有凤凰来。”毕存仁说,新时代有新出路,七里河村能走出一条铺满鲜花的脱贫路,靠抓市场机遇,也靠踏踏实实把花种好,一点点积攒客户的好口碑。